隨社會進步而價格提高的第一類產物,是幾乎完全不能由人類勤勞增加的。 它們的產額既不能超過自然生產的一定分量,它們的性質又非常容易腐敗,所以,想把各季節生產的這類產物,全部蓄積起來,勢不可能。 大部分稀少特異的鳥類魚類,各種野禽野獸,各種候鳥,都屬於此類。 隨著財富的增進以及隨財富的增進而發生的奢侈的增進,對此等產物的需求多半會增加,但其供給卻不能由人力使其大量增加。 所以,這等商品的價格,就可隨購買者競爭的不斷擴大而無限制地上升。 例如山鷸,即使成為時尚品,價格上升到二十幾尼一只,人類也不能由勤勞而使市上的山鷸增加到大大超過現有的只數。 古羅馬人最隆盛時代,為何對珍貴魚類鳥類支付極高價格,正可用這理由來說明。 這種高價,確非當時銀價低落的結果,而是不能隨人意增加的這些稀有珍品本身價值上升的結果。 在羅馬共和國沒落前後若幹年內,銀的真實價值比今日大部分的歐洲都高。 羅馬共和國對西西里所繳納什一稅的小麥,每一莫迪斯或一配克付價三塞斯特斯,約合英幣六便士。 但這價格大概要比平均的市價低,西西里農民有義務按這價格交售他們的小麥,他們認為是一種課稅。 所以,羅馬人若需從西西里輸入什一稅以外的穀物,他們就須依照契約,對於超過量每一配克付給四塞斯特斯,約合英幣八便士。 這價格,想即當時認為適當而合理的價格,也就是當時視為平均或普通的契約價格,換算起來,每誇特約值二十一先令。 英國小麥,就品質而言,較西西里小麥為劣,而就歐洲市場上售價而言,通常較西西里小麥為低。 但在最近荒歉年度以前,其普通契約價格,卻為每誇特二十八先令。 因此,把往古時代的銀價,與現在的銀價相比,一定為三對四之反比例,即當時報三盎斯,與現在銀四盎斯比較,能購得同量的勞動或商品。 歷史學家普林尼記載,塞伊阿斯以六千塞斯特斯(合英幣五十鎊)購一只白夜鶯,獻給女王阿格利皮納;阿西尼阿斯?塞納以八千塞斯特斯(合今日英幣六十六鎊十三先令四便士)購紅魚一尾。 當我們讀到這種記載時,這些奇貴的價格,雖夠使我們驚絕,但這些價格以我們看來,似還比實價少三分之一。 這兩件東西的真實價格,換言之,它們所能交換的勞動及食品量,比其名義價格在今日給我們表示的數量,約多三分之一。 這就是說,塞伊阿斯為一只白夜鶯而付出的勞動和食品的支配權,等於現今六十六鎊十三先令四便士才能購得的勞動和食品的支配權;阿西尼阿斯?塞納為一尾紅魚而付出的勞動及食品的支配權,等於現今八十八鎊十七先令九又三� 第1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