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己未,命袞州長官以曲阜新修廟告成於宣聖。 癸亥,至自萬寧宮。 己巳,以溫敦伯英言,命禮部令學官講經。 辛未,以吏部尚書吳鼎樞等賀宋生日使。 壬申,行省都事獨吉永中來報捷。 乙亥,敕宮中承應人出職後三年內犯臓罪者,元舉官連坐,不在去官之限,著為令。 辛巳,木波進馬。 九月壬午朔,天壽節,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甲申,冊靜寧山神為鎮安公,忽土白山神為瑞聖公。 丙戌,知河間府事移剌仲方為御史大夫。 辛卯,如秋山。 以尚書左司郎中粘割胡上為夏國生日使。 冬十月丙辰,至自秋山。 丁巳,以歲幸春水、秋山,五日一進起居表,自今可十日一進。 乙亥,命尚書左丞來谷衡行省于撫州,命選親軍、武衛軍各五百人以從,仍給錢五千萬。 十一月戊子,左丞相夾谷清臣罷,右丞相襄代領行省事。 丙申,以刑部尚書紇石烈貞等為賀宋正旦使。 壬寅,初定猛安謀克鎮邊後放免者授官格。 禁射糧軍,應役但成隊伍,不得持兵器及凡可以傷人者。 甲辰,報敗敵于望雲。 乙巳,以樞密使唐括貢、御史大夫移剌仲方、禮部尚書張暐等二十三人充計議官,凡軍事則議之。 戊申,初定縣官增水田升除制。 十二月乙卯,詔招撫北邊軍民。 以知登聞檢院賈益為高麗生日使,戶部員外郎納蘭昉為橫賜使。 戊午,禮部尚書張暐等進《大金儀禮》。 丁卯,應奉翰林文字趙秉文上書論奸欺。 乙亥,詔加五鎮四瀆王爵。 庚辰,上幸後園閲軍器。 是月,右丞相襄率駙馬都尉仆散揆等進軍大鹽濼,分兵攻取諸營。 承安元年春正月辛巳朔,受宋、高麗、夏使朝賀。 甲申,大鹽濼群牧使移剌睹等為廣吉剌部兵所取敗,死之。 丁亥,國子學齊長張守愚上《平邊議》三篇,特授本學教授,仍以其議付史館。 二月甲子,命有司祀高禖如新儀。 丁卯,右丞相襄、左丞衡至自軍前。 己巳,覆命還軍。 幸都南行宮春水。 甲戌,至自行宮。 是月,初造虎符發兵。 三月丁酉,如萬寧宮。 不雨,遣宮望祭岳鎮海瀆于北郊。 癸卯,敕尚書省:「刑獄雖已奏行,其間恐有疑枉,其再議以聞。 人命至重,不可不慎也。 」甲辰,遣參知政事尼厖古鑒祈雨于社稷。 丁未,復遣使就祈雨于東嶽。 夏四月辛亥,命尚書右丞胥持國祈雨于太廟。 壬子,遣使審決冤獄。 京城禁傘扇。 戊午,初行區種法,民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種一畝。 乙丑,命御史大夫移剌仲方祈雨于社稷。 壬申,命參知政事馬琪祈雨于太廟。 甲戌,尚書省以趙承元言,請追上孝孝懿皇太后冊寶,然後行謚冊禮。 禮官執奏尊皇太后已詔示中外,無追冊禮,從之。 戊寅,上以久不雨,命禮部尚書張暐祈于北嶽。 己卯,遣官望祭岳鎮海瀆于北郊。 五月庚辰朔,觀稼于近郊,因閲區田。 乙酉,以久旱,徙市。 庚寅,詔復市如常。 壬辰,以尚藥局副使粘割忠為橫賜夏國使。 乙未,參知政事尼厖古鑒薨。 庚子,雨足。 六月甲寅,上以百姓艱食,詔出倉粟十萬石減價以糶之。 乙丑,平晉縣民利通家蠶自成綿段,長七尺一寸五分,闊四尺九寸,詔賜絹十匹。 丁卯,敕自今長老、大師、大德不限年甲,長老、大師許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 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彌年六十以上並令戒,仍不許度弟子。 尼、道士、女冠亦如之。 御史大夫移剌仲方罷。 庚午,幸環秀亭觀稼。 癸酉,詔應禁軍器路分,步弓手擬于射糧軍內選之,馬弓手擬于猛安謀克軍戶余丁內選之。 其有為百姓害,從本州縣斷遣。 無猛安戶,于二百里內屯駐軍余丁內取之,依步弓手月給二貫石。 七月庚辰,禦紫宸殿,受諸王、百官賀,賜諸王、宰執酒。 敕有司:「以酒萬尊置通衢,賜民縱飲。 」乙酉,敕今後高麗、夏使入見數奏,令新設各國通事具公服與閣門使上殿監聽。 命有司收瘞西北路陣亡骸骨。 八月己酉,獵于近郊。 癸丑,幸玉泉山。 甲子,以郊祀日期詔中外。 戊辰,至自萬寧宮。 以陝西西北路轉運使董師中為御史大夫。 癸酉,左丞衡丁父憂。 九月丁丑朔,天壽節,宋、高、夏遣使來賀。 幸天長觀。 辛巳,以右丞相襄為左丞相,監修國史,封常山郡王。 壬午,賜襄酒百尊。 太白晝見。 癸未,都人進酒三千一百瓶,詔以賜北邊軍吏。 以吏部尚書張嗣等為賀宋生日使。 癸巳,左丞衡起複。 丁酉,知大興府卜、同知郭鑄以擅逮問宰臣,各笞四十。 辛丑,西南路招討使仆散揆至自軍。 乙巳,以國子監丞烏古論達吉不為夏國生日使。 冬十月丙午朔,詔選親軍八百人戍撫州。 庚戌,命左丞相襄行省于北京,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行院于撫州。 丙辰,祫享于太廟。 十一月戊子,參知政事馬琪罷。 庚寅,特滿群牧契丹陀鎖、德壽反,泰州軍擊敗之。 御史大夫董師中、北京留守裔併為參知政事。 甲午,以陝西路統軍使崇道等為賀宋正旦使。 丁酉,朝享于太廟。 戊戌,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己亥,曹王永升率親王、百官賀。 癸卯,命有司祈雪,仍遣官祈于東嶽。 十二月丙午,樞密使唐括貢率百官請上尊號,不允。 乙酉,遣提點太醫近侍局使李仁惠勞賜北邊將士,授官者萬一千人,授賞者幾二萬人,凡用銀二十萬兩,絹五萬匹、錢三十二貫。 庚戌,以同知登聞檢院阿不罕德剛為高麗國生日使,壬子,樞密使唐括貢復率百官請上尊號,不允。 二年春正月乙亥朔,宋、高麗、夏遣使來賀。 乙酉,敕職官犯臓私不得訴于同官。 丁亥,如安州春水。 丁酉,至自春水。 辛丑,宋主以母后喪,遣使告哀。 二月丁巳,敕自今職官犯臓,每削一官殿一年。 是日,太白晝見,經天。 是月,特命襲封衍聖公孔元措世襲兼曲阜令。 三月己卯,親王、百官復請上尊號,不允。 壬午,命尚書戶部侍郎溫昉佩金符,行六部尚書於撫州。 庚寅,幸西園閲軍器。 辛卯,始定保舉德行才能格。 癸巳,平章政事烏林答願罷。 丁酉,樞密使唐括貢率百官請上尊號,不允。 以參知政事裔代左丞相襄行省于北京。 夏四月甲寅,如萬寧宮。 丙辰,命有司祈雨,望祭岳鎮海瀆于北郊。 甲子,祈雨于社稷。 尚書省奏:「比歲北邊調度頗多,請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師德號以助軍儲。 」從之。 癸酉,親王宣敕始用女直字。 五月甲戌朔,諭宰臣曰:「比以軍須,隨路賦調。 司縣不度緩急,促期徵斂,使民費及數倍,胥吏又乘之以侵暴。 其令提刑司究察之。 」丙子,集官吏于尚書省,詔諭之曰:「今紀綱不立,官吏弛慢,遷延苟簡,習以成弊。 職官多以吉善求名,計得自安,國家何賴焉?至于徇情賣法,省部令史尤甚。 尚書省其戒諭之。 」丁丑,北京行省參知政事裔移駐臨潢府。 庚辰,升撫州為鎮寧軍。 以雨足,報祭于社稷。 甲申,望祭岳鎮海瀆于北郊。 丁亥,左丞相襄詣臨潢府。 己丑,皇子生,庚寅,詔中外,降死罪,釋徒以下。 六月乙巳,命禮部尚書張暐報祀高禖。 丙午,雨雹。 戌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選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庚戌,詔罷瑤光殿工作。 甲寅,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安豐縣。 乙卯,封皇子為壽王。 閏月甲午,出西橫門觀稼。 秋七月壬寅朔,幸天長觀,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己未,命西上閣門使劉頍賜參知政事裔宴於行省。 戊辰,天壽節,禦紫宸殿受朝。 八月庚辰,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辭。 辛巳,以邊事未寧,詔集六品以上官于尚書省,問攻守之計。 應中外臣僚不以職位高下,或有方略材武,或長於調度,各舉三五人以備選用,無有顧望不盡所懷,期五日封章以進。 議者凡八十四人,言攻者五,守者四十六,且攻且守者三十三,召對睿思殿,論難久之。 癸未,至自萬寧宮。 丙戌,以左丞相襄為左副元帥,參知政事董師中尚書左丞,左宣徽使嵒尚書右丞,戶部尚書楊伯通參知政事。 尚書左丞夾谷衡罷。 右丞胥持國致仕。 庚寅,參知政事裔罷。 樞密使唐括貢致仕。 壬辰,以左副元帥襄為樞密使兼平章政事。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