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甲午朔,完顏謀衍擒奚猛安合住。 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大敗宋將吳璘于德順州。 乙未,詔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以便宜招撫奚、契丹之叛者。 庚子,元帥右都監完顏思敬獲契丹窩斡,餘眾悉平。 以尚書左司員外郎完顏正臣為夏國生日使。 壬寅,獵于近郊。 乙巳,以移剌窩斡平,詔中外。 庚戌,改葬睿宗皇帝。 壬子,以元帥右都監完顏思敬為右副元帥。 戊午,詔思敬經略南邊。 辛酉,奉遷睿宗皇帝梓宮于磐寧宮。 癸亥,元帥左監軍徒單合喜等敗宋兵于德順州。 河南統軍使宗尹復取汝州。 十月丁卯,以左副元帥完顏彀英為平章政事。 戊辰,如山陵,謁睿宗皇帝梓宮,哭盡哀。 平章政事、右副元帥仆散忠義等還自軍,上謁。 丙戌,以仆散忠義為尚書右丞相、元帥左監軍紇石烈志寧為左副元帥。 戊子,葬睿宗皇帝于景陵,大赦。 己丑,詔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經略南邊。 壬辰,華州防禦使蒲察世傑、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敗宋兵于德順州。 十一月癸巳朔,詔右丞相仆散忠義伐宋。 丁酉,第職官,廉能、污濫、不職各為三等而黜陟之。 十二月乙酉,遣尚書刑部侍郎劉仲淵等廉察宣諭東京、北京等路。 三年正月壬辰朔,高麗、夏遣使來賀。 庚子,太白晝見。 壬子,遣客省使烏居仁賞勞河南軍士。 癸丑,復取德順州。 二月甲子,詔太子少詹事楊伯雄等廉問山西路。 庚午,上謂宰相曰:「灣州饑民,流散逐食,甚可矜恤。 移于山西,富民贍濟,仍于道路計口給食。 」壬申,詔撫諭陝西。 庚辰,太保、都元帥奔睹薨。 丙戌,趙景元等以亂言伏誅。 庚寅,高麗、夏遣使來賀萬春節。 高麗遣使賀即位。 東京僧法通以妖術亂眾,都統府討平之。 三月丙申,中都以南八路蝗,詔尚書省遣官捕之。 壬寅,詔戶部侍郎魏子平等九人,分詣諸路猛安謀克,勸農及廉問。 詔臨潢漢民遂食于會寧府濟、信等州。 庚戌,詔免去年租稅。 四月辛酉朔,右副元帥完顏思敬罷。 丁卯,平章政事完顏彀英、御史大夫白彥敬罷。 以參知政事李石為御史大夫。 丁丑,詔吏犯臓罪,雖會赦不敘。 己卯,以引進使韓綱為橫賜高麗使。 乙酉,賑山西路猛安謀克貧民,給六十日糧。 是月,取商、虢、環州,宋所侵一十六州至是皆復。 五月辛卯朔,右丞相仆散忠義朝京師。 乙未,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 上復禦常武殿,賜宴擊球。 自是歲以為常。 丙申,宋人攻破靈璧、虹縣。 己亥,罷河南、山東、陝西統軍司,置都統、副統。 以太子詹事完顏守道從皇太子,上召諭守道曰:「卿任執政,所責非輕,自今毋從行。 」辛丑,以右丞相仆散忠義兼都元帥。 癸卯,仆散忠義還軍。 河南路都統奚撻不也叛入于宋。 丙午,宋人攻破宿州。 辛亥,更定出征軍逃亡法。 尚書省請籍天德間被誅大臣諸奴隷及從窩斡亂者為軍,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蘇,而復簽軍,非長策,不聽。 癸丑,詔諭契丹餘黨蒲速越等,如能自新,並釋其罪。 若執蒲速越父子以來者,仍官賞之。 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復取宿州,河南副統孛術魯定方死於陣。 乙卯,以北京留守完顏思敬復為右副元帥。 中都蝗。 詔參知政事完顏守道按問大興府捕蝗官。 六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以刑部尚書蘇保衡為參知政事。 丙子,詔曰:「正隆之末,濟州路逃回軍士為中都軍所邀殺者,官為收葬。 」己卯,觀稼于近郊。 甲申,太師、尚書令張浩罷。 以宿直將軍阿勒根和衍為橫賜夏國使。 七月庚戌,太白晝見。 以太子太師宗憲為平章政事。 以孔總為襲封衍聖公。 八月丙寅,太白經天。 庚午,詔曰:「祖宗時有勞效未曾遷賞者,五品以上奏聞,六品以下及無職事者尚書省約量升除。 」甲戌,詔參知政事完顏守道招撫契丹餘黨。 戊寅,詔罷契丹猛安謀克,其戶分隷女直猛安謀克。 命諸官員年老者,許存馬一二匹,余並括買入官。 敕殿前都點檢唐括德溫:「重九出獵,國朝舊俗。 今扈從軍二千,能無擾民?可嚴為約束,仍以錢萬貫分賜之。 」乙酉,如大房山。 丁亥,薦享于睿陵。 戊子,還宮。 九月癸巳,以宿直將軍仆散習尼列為夏國生日使。 丁酉,秋獵。 以重九,拜天于北郊。 丙午,詔翰林待制劉仲誨等廉問車駕所經州縣。 乙卯,還宮。 十月甲子,大享于太廟。 丙寅,以許王府長史移剌天佛留為高麗生日使。 癸酉,冬獵。 十一月庚寅,太白晝見,經天。 壬辰,還都。 戊申,詔:「求仕官輒入權要之門,追一官,仍降除。 以請求有所饋獻及受之者,具狀奏裁。 」庚戌,百官請上尊號,不允。 詔:「中都、平州及饑荒地並經契丹剽掠,有質賣妻子者,官為收贖。 」壬子,尚書左丞翟永固罷。 癸丑,罷貢金線段匹。 甲寅,以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為左丞,吏部尚書石琚為參知政事。 十二月丁丑,臘,獵于近郊。 以所獲薦山陵,自是歲以為常。 詔流民未復業,增限招誘。 己卯,參知政事蘇保衡至自軍,辛巳,以為尚書右丞。 四年正月丁亥朔,高麗、夏遣使來賀。 戊子,罷路府州元日及萬春節貢獻。 上謂侍臣曰:「秦王宗翰有功于國,何乃無嗣?」皆未知所對。 上曰:「朕嘗聞宗翰在西京坑殺丐者千人,得非其報耶?」癸巳,百官復請上尊號,不允。 丁酉,如安州春水。 壬寅,至安州。 大雪。 詔扈從人舍民家者,人日支錢一百與其主。 甲辰,元帥府言:「宋遣審議官胡昉致尚書右仆射書,來議和好。 以其言失信,拘昉軍中,以書答之。 」及以書進,上覽之曰:「宋之失信,行人何罪?當即遣還。 邊事令元帥府從宜措畫。 」乙巳,尚書省奏:「徐州民曹圭討賊江志,而子弼亦在賊中,並殺之。 法當補二官,敘雜班。 」上以所奏未當,進一官,正班用之。 辛亥,獲頭鵝。 遣使薦山陵,自是歲以為常。 二月丁巳,免安州今年賦役,及保塞縣禦城邊吳二村凡扈從人嘗止其家者,亦復一年。 辛酉,獵于高陽之北。 庚午,還都。 庚辰,以北京粟價踴貴,詔免今年課甲。 三月丙戌朔,萬春節,高麗、夏遣使來賀。 詔免北京歲課段匹一年。 庚子,京師地震。 壬寅,百官復請上尊號,不允。 四月丁巳,平章政事完顏元宜罷。 甲戌,出宮女二十一人。 五月,旱。 癸卯,敕有司審冤獄,禁宮中音樂,放球場役夫。 乙巳,詔禮部尚書王競禱雨于北嶽。 己酉,命參知政事石琚等於北郊望祭禱雨。 壬子,雨。 窩干餘黨蒲速越伏誅。 六月甲寅朔,日有食之。 壬戌,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至自征南元帥府。 甲子,以雨足,命有司祭謝岳鎮海瀆于北郊。 己巳,幸東宮,視皇太子疾。 庚午,初定祭五嶽四瀆禮。 辛未,觀稼于近郊。 庚辰,詔諭元帥府曰:「所請伐宋軍萬五千,今以騎三千,步四千赴之。 」詔陝西元帥府議入蜀利害以聞。 七月壬辰,故衛王襄妃及其子和尚以妖妄伏誅。 庚子,以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平章政事。 辛丑,大風雷雨,拔木。 八月甲寅朔,詔征南元帥府曰:「前所請收複舊疆,乞候秋涼進發,今已秋涼,復俟何時?」戊午,以參知政事完顏守道為尚書左丞,大興尹唐括安禮為參知政事。 壬申,上謂宰臣曰:「卿每奏皆常事,凡治國安民及朝政不便於民者,未嘗及也。 如此,則宰相之任誰不能之?」己卯,如大房山。 辛巳,致祭于山陵。 九月癸未朔,還都。 乙酉,上謂宰臣曰:「形勢之家,親識訴訟,請屬道達,官吏往往屈法徇情,宜一切禁止。 」己丑,上謂宰臣曰:「北京、懿州、臨潢等路嘗經契丹寇掠,平、薊二州近復蝗旱,百姓艱食,父母兄弟不能相保,多冒鬻為奴,朕甚閔之。 可速遣使閲實其數,出內庫物贖之。 」乙未,幸鷹房,主者以鷹隼置內省堂上,上怒曰:「此宰相聽事,豈置鷹隼處耶?」痛責其人,俾置他所。 己亥,以宿直將軍烏里雅為夏國生日使。 辛亥,以太子少詹事烏古論三合為高麗生日使。 十月癸丑朔,獵于密雲縣。 丙寅,還都。 己卯,命泰寧軍節度使張弘信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檢諸路物力。 十一月乙酉,征南都統徒單克寧敗宋兵,取楚州。 己丑,封子永功為鄭王。 辛卯,冬獵。 乙未,詔進師伐宋。 戊戌,次河間府。 辛丑,尚書省火。 甲辰,次清州。 閏月壬子朔,還都。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