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雖不能阻止生育,但極不利於子女的撫養。 柔嫩植物長出來了,但在土地塞冽和氣候嚴酷的環境中,不久就枯死。 我常聽說,蘇格蘭高地常有一母產子二十個而活的只有一個的實例。 幾個富有經驗的軍官告訴我說,士兵在聯隊內生的全部兒童,漫說後來用以補充聯隊的缺額,即用以充當聯隊的吹鼓手,亦嫌不夠。 但是,在兵營附近看到的可愛孩子,卻比其他地方多。 這些孩子很少長到十三四歲。 有些地方生出來的兒童,在四歲前,死去一半;有許多地方,在七歲前死去一半;在九、十歲前死去一半,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 這樣大的死亡率,在各地方下等人民間都可看到。 他們不能象上等人民那麼注意養育子女。 一般地說,他們的結婚,雖比上流社會的人更為多產,但他們的兒童中,達到成年的卻比較少。 與普通人民的兒童比較,育嬰堂及教區慈善會內收養的兒童,死亡率還要大。 各種動物的增殖,自和其生活資料成比例。 沒有一種動物的增殖,能超過這個比例。 然而,在文明社會,只有在下等人中間,生活資料不夠才能限制人類進一步繁殖。 要限制進一步的增殖,除了殺死他們多子女婚姻所生的大部分子女外,沒有其他方法。 豐厚的勞動報酬,由於它使勞動者能夠改善他們兒童的給養,從而使他們能夠養大較多的兒童,勢必會放寬和擴大上述限度。 應該指出,上述限度擴大的程度,也必然盡可能和勞動需求所需要的程度相稱。 如果勞動需求繼續增加,勞動報酬必然鼓勵勞動者結婚和增殖,使他們能夠不斷增加人口,來供給不斷增加的勞動需求。 什麼時候,要是勞動報酬不夠鼓勵人口增殖,勞動者的缺乏不久就會抬高勞動的報酬。 什麼時候,要是勞動報酬過分鼓勵人口增殖,勞動者的過多不久就使勞動的報酬減到其應有的程度。 在前一場合,市場上的勞動供給,如此不足,在後一場合,市場上的勞動供給,又如此過剩,結果都迫使勞動價格,不久又回到社會所需要有的適當程度。 因此,象對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產一樣,對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產。 生產過於遲緩,則加以促進;生產過於迅速,則加以抑制。 世界各地,不論在北美,在歐洲,或是在中國,支配和決定人口繁殖程度的正是這一需求。 這需求在北美,成為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在歐洲,成為人口緩慢而逐漸增加的原因,在中國,就成為人口不增不減的原因。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