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金屬鑄幣的不同價值中,要是有個法定比例持續不變,那末最昂貴的金屬的價值,事實上便支配一切鑄幣的價值。 例如,英銅幣十二便士,以常衡(十六盎斯為一磅)計,重銅半磅,而由於銅質不良,未鑄成銅幣前很少能值銀幣七便士。 可是,由於法律規定,銅幣十二便土換一先令,於是在市場上被認為值一先令,並可隨時換成一先令。 即在最近金幣改革以前,英國金幣,一般地說,不曾象大部分銀幣那樣,低劣到標准重量以下,至少在倫敦及其附近流通的金幣是如此。 可是,磨損的銀幣二十一先令的被視為無大損耗的金幣一幾尼的等值物。 最近,由於法律規定,英政府已采取措施使金幣也象別的國家的通用鑄幣那樣盡量接近於標准重量。 而官署非依重量計算不得收受金幣的命令,在這命令繼續有效的期間內,當可保持金幣的重量,使常與標准接近。 銀幣仍如金幣改革以前那樣處於磨損剝蝕狀態。 可是在市場上,磨損了的銀幣二十一先令,仍被認為值優良的金幣一幾尼。 這樣,金幣的改革顯然抬高了能和金幣兌換的銀幣的價值。 英國造幣廠以金一磅鑄成四十四個半幾尼,按一幾尼為二十一先令計算,就等於四十六鎊十四先令六便上。 所只,重一盎斯的金幣,等於銀幣三鎊十七先令十便士半。 英格蘭向來不征收鑄幣稅,以重一磅或一盎斯標准金塊持往造幣廠,可不折不扣換回重一磅或一盎斯的鑄幣。 所以,每盎斯三磅十七先令十便士半,就成為英格蘭所謂金的造幣廠價格,也就是造幣廠交換標准金塊所付給的金幣量。 在金幣改革前,市場上標准金塊的價格,好多年都在每盎斯三鎊十八先令以上,常是三鎊十九先令,更常是四鎊。 但在當時磨損的四鎊的金幣里,很少含有一盎斯以上的標准金。 金幣改革以後,每盎斯標准金塊的市價很少超過三鎊十七先令七便士。 改革前,其市場價格總是或多或少地超過造幣廠價格;改革後,市場價格一直低於造幣廠價格。 但不論以金幣或以銀幣支付,市價都相同。 所以,最近金幣的改革,不僅提高了金幣的價值,而且也提高了和金塊乃至和一切其他貨物對比的銀的價值。 不過,因為大部分其他貨物的價格,還受許多其他原因的影響,所以和這些貨物相比,金幣或銀幣的價值增長得不象它們那麼顯著。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