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秋雨愁煞人,哀怨楚楚泣人心。 動身之日破曉,秋蟲煩亂,風聲淒淒。 明石姬眺望海邊,但見明石道人已起身,比半夜誦經時刻還早。 他正暗吸着誦經拜佛。 此乃喜事,不會有不吉言行,卻誰也難禁淚下,小女公子相貌格外令人動心,外公視其為掌上明珠,常愛不釋手,生怕委屈了她。 當然,小外孫女也異常親近他,一刻不見,便要吵閙。 他念及自己為出家之人,應絶紅塵凡念,便要疏遠這小女公子。 然而片刻不見,又覺胸中空落,極為難受。 便吟詩道: 「幸汝一生榮貴福,曉鳳歧路老淚橫。 」哎呀,此話不祥療急以袖揩淨老淚。 其尼姑夫人唱和道: 「當年聯袂辭帝京,今朝揮手馬不行。 」吟罷竟黯然下淚,這也難怪。 她迴首積年夫妻恩深,覺得今朝僅為此無底宿緣而忽然拋棄,復歸曾棄之京,實非明智之舉。 明石姬也吟詩道: 「此去渺無跡,無常事難知。 依女兒之意,父親最好陪送我們入京。 」她言辭懇切。 但明石道人道:「因諸種原因,難以脫身。 」然而念及女眷一路有諸多不便,又異常擔憂。 他道:「當年我為你而辭別京都,隱居鄉野。 實指望在此任國守,以便朝夕悉心教養你。 誰料就任後,便遭遇請多患難,以致窮困潦倒。 如今返還京都,只是一個衰敗的老國守,實無力改變家道衰落的苦難生涯。 于公于私,皆落得一個愚笨的惡名,而以此導及祖先名聲,實若剜心。 我辭京之時,皆以為我必入空門。 我也覺得世間名利淡薄,棄之不足惜。 但見你年事稍長,更顯聰慧伶俐,又覺得我無理將此明珠埋于沙中。 唉,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子女而悲痛,竟永無晴朗之時。 於是拜倒求佛,但願自身命窮,切勿累及子女,任其淪落鄉野。 長抱此願,以圖將來。 果然事出意外,與源氏公子喜結良緣,真乃可慶之事。 但因身份是韓,念及你回後前程,又不免顧慮萬千,終日愁嘆。 後來有了這掌上明珠,方信命定宿緣不淺。 教他于此海邊度日,實甚委屈。 料想這孩子必將秀于世人。 我日後不能見其成長雖感可悲,但我身既已決心絶緣塵世,便無他顧了。 我這小外孫女身上有榮貴福相。 她偶生鄉野,暫時擾亂我這村夫心目,此乃前緣所定吧。 我好比天上神仙偶爾墮入三途惡道,暫時承受一番痛苦,今日便成永別。 日後聽聞我之死耗,也不必為我追薦。 古語道:『大限不可逃』,切勿傷心廣其語氣甚為堅決,復又說道:“我尚在人世一日便存一絲塵心,于晝夜六時的祈禱中,定要為我這掌上明珠祝福呢。 」言及小外孫女,眼淚又欲流出。 去京若走陸路,則車輛繁多,格外惹眼。 若分為水陸兩路,則又太麻煩。 緣于京中來使也常避人耳目,於是決定全體乘船,暗中前去。 辰時出發,一行船在古人所詠唱的「浦上朝霧」中漸漸隱去。 明石道人目送行舟漸遠,心中甚覺悲痛,悵然若失,難以自解。 船裡的尼姑夫人離開了慣居之鄉而重返早已陌生的京都,也感慨萬千,不禁下淚,滿流顏面。 對女兒吟道: 「欲登彼岸心若失,舟至中流復折回。 」明石姬答詩云: 「浦濱更度幾春秋,忽向浮搓入京都。 」這日恰逢順風,走完水路,舍舟登陸,乘車抵達京都,不曾延誤時日。 為避外人非議,一路極為小心謹慎。 大堰的邸宅也頗具意趣。 比起居恨之浦土,極為相似,並未有生疏不適。 惟迴首舊事,感慨頗多。 新築廊房式樣新穎別緻,庭中池塘也雅緻可愛。 內部設備雖不周全,卻無大礙。 源氏內大臣吩咐幾個心腹家臣,赴邪內舉辦迎接賀筵,為其洗塵接風。 只因諸多不便,他本人何日前訪,尚須仔細思慮。 轉眼已過數日,明石姬未見源氏內大臣一眼,心中甚感悲傷。 她不禁思念故鄉,終日更感孤寂無聊,便取出當年公子所贈之琴,獨自彈奏。 時值暮秋,景物淒涼。 獨居一室,忽意彈奏。 彈奏片刻,松風颯然而至,應和琴聲,更出無限憂傷。 那尼姑母夫人正倚窗悲嘆,聞悉琴聲,即興吟道: 「獨尋幽山靜,鬆濤猶舊音。 」明石姬和詩云: 「欲托琴音懷故交,他鄉知音何處尋?」 明石姬如此度送日月,恍惚又過數日。 源氏內大臣欲見明石姬之心不堪再忍,便不再旁顧,決意訪問大堰。 他尚未詳告紫姬此事,深恐她會從別處探得,反倒不好,便如實告訴了她。 又對她道:「桂院有些事,已擱置久遠,今務須親往處理。 另有約定採訪者,正于附近盼望,不去委實過意不去。 再則峻峨佛堂裡的佛像,尚未裝飾完畢,也得去照料一下。 略要耽誤三兩天吧。 」紫姬曾旁知他突然營造佳院,便估計是為明石姬所造,如今果然不假,心中甚覺酸楚,答道:「你去那邊兩三日,怕斧柄也要爛光吧?教人等煞呢!」臉上露出不悅之色。 源氏內大臣道:「你又多心了!眾皆謂我不同往昔,惟有你....」一番甜言蜜語後,已日近中天。 此次微行前往,隨行者也只幾個心腹。 日暮時分方抵達大堰。 昔日淪落明石浦時,雖着簡裝便服,其風姿也讓明石姬讚不絕口。 何況此時官袍加身,且精心裝扮,其神情之責艷竟是世間僅有。 她見了心驚目眩,愁雲頓消,禁不住心花怒放,喜形于色。 源氏公子到得哪內,覺一切皆令人喜愛,尤其見了小女公子,格外感動,深悔父女隔絶太久,好生可惜!他想:「葵姬所生夕霧,世人盛譽為美男子,惟因太政大臣乃其外祖父,礙於權勢顏面不得不頌揚罷了。 這小女公子年僅三歲,便已美若天使,將來可想而知!」但見她向人微笑時,那天真無邪的嬌痴模樣實在教人愛憐!那乳母寓居鄉野時,形容枯槁,如今已養得甚為豐麗。 她東拉西扯將小女公子詳情訴于源氏公子。 公子想像其村居生涯:終日與鹽灶為伍,滿面塵灰煙火色。 甚覺可憐,便以善言安慰。 又對明石姬道:「這地方也甚偏僻,我來去不甚方便。 不如遷居東院吧?」明石姬答道:「初來乍到,尚且生疏,待過得見時,再作理會。 」此言確有道理。 這晚兩人纏綿悱惻,直至天明。 郵內有些地方尚須修繕。 源氏公子召集原有及新增人員,吩咐他們分別辦理。 凡附近領地差役,聞知公子駕臨桂院,皆聚集院內恭候,此刻又湧入鄰內拜見。 公子令其整理庭院中遭損樹木。 他道:「這院中好些裝飾石頭已滾得不見蹤影。 若修整得雅觀,這也是個頗富意趣的庭院。 但若修得過分講究,也是徒然。 因這不是久居之所,修得太好,離去時戀戀難捨,反增諸多痛苦。 」他追述滴居明石捕時舊事,時笑時哭,恣意暢談,神情軒昂灑脫。 那尼姑窺見公子風采,頃刻忘老解憂,不勝歡顏。 第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源氏物語》
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