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方知時日短,生生世世別恨多。 」我與你永相牽連片藤壺皇后亦微微嘆息,答詩道: 「世世雖懷長日恨,只因君心禮難束。 」她說此話時已力不從心,源氏大將聽後徒生依戀之情。 但若再不退出,她必然傷心痛苦,只得悵然告辭。 源氏大將回到哪中,心中尋思道:「我尚有何面目再見皇后呢?既然她如此不解我意,豈能再怪我無情。 」別後遂連慰問信亦不曾寫。 至此不再進宮,亦不去探望皇太子,整日閒居家中,愁思悲嘆。 不覺日子一長,心神樵懷,竟渾身虛弱,四肢乏力,患起病來。 如同古人云:「沉浮塵世間,徒自添煩惱。 何當人深山,從此出世表。 」源氏便覺塵世無可留戀,遂一時動了遁入空門之念,然而那溫順無依的紫姬,可愛之極,畢竟難以捨棄。 藤壺皇后自道那日變故,心緒一直欠佳。 王命婦等見久不聞源氏音信,得知他將自己關閉空中,推想其痛苦憂悶心情,頗覺對他不起。 而藤壺皇后慮及是太子利益,也深感不應對此後援之人這般絶情,想著:「倘若皇太子淮一可憑恃之人因我而產生隔閡,或有離家出世之念,那畢竟於我們不利。 但若仍是如此非禮,難免惡名不被泄露吧。 與其被那弘徽殿告我倍越,倒不如現在退出皇后之位呢。 」想起銅壺院在世時千般寵愛及懇切遺言,遂覺如今時世大變,已不同於往日。 倘不慘遭戚夫人的命運,也貽作天下人恥笑。 她如此一想,更覺人世無可留連,便決心出家離俗。 但就此剃度入門,又不忍心,便微行入宮與皇太子一見。 平日裡源氏大將對藤壺皇后照料周到,事無鉅細,皆倍加關懷。 可此次卻以心情木佳為託辭,並不前來送皇后人宮。 眾侍女皆明白緣由,私下議論道:「源氏大將心中愁悶呢。 」倒覺得有些對他不起。 藤壺皇后入宮後,六歲的皇太子久不見母親,自然格外興奮,偎于母親膝下,親近得很。 而皇后不免心生憐憫,出家之念便又動搖。 然而此時宮中形勢,已非同昨日。 右大臣一手遮天,弘徽殿狠毒刻薄。 宮廷之中,動輒便得罪他們。 於是她連宮也少進了。 但想到長此以往,對皇太子異常不利,頓時心生不祥。 她問皇太子道:「今後我若長久木與你見面,或者我的樣子變得難看了,你還會如此麼?」皇太子注視母親,笑着答道:‘洞式部一樣難看麼?說時樣子稚真可愛。 藤壺皇后憂傷地說:「式部難看是因年紀老了。 而我要將頭髮剪短,穿上黑衣,像那守夜僧一樣。 而且從此與你見面的時機更少了。 」孩子認真說道:「以往那樣長久不見,我已捨不得,怎麼可以更少呢?」說罷,流下淚來,將頭轉向一邊,搖頭晃腦,更覺稚氣十足。 皇太子漸漸長大,聲音容貌及說話口吻,嚴然一個小源氏,其牙齒略被蟲蛀,口內有些黑點,其神情同女孩一般秀氣。 藤壺皇后見他如此肖似源氏,擔憂傷心。 生怕世人看出,惡名傳佈,對太子不利。 源氏大將雖然戀慕藤壺,但見她如此無情,故意閉門不出,不會理睬。 又深恐外人由此評議,便決定前往雲林院怫寺遊覽,乘便觀賞秋野景色,打發無聊時光。 亡母桐壺更衣之兄就在此削髮為僧。 因此源氏在此禮佛誦經,滯留兩三日,倒也玩得高興。 其時木葉凋零如片片紅霞飛舞,原野清麗動人。 如此美景,使人忘歸。 源氏大將便在此時召集一些淵博的法師,說教問道。 受此地此情感染,常常痛感人世滄桑,徹夜難眠。 正如古歌云:「破曉望殘月,戀慕負心人。 」又想起那個人來。 黎明時分,法師等在月光下插花供水,杯盤發出叮哨聲。 濃艷不一的紅葉及菊花,散于各處,景象木乏幽雅。 源氏大將不由得想:「這般修行既不寂寞,來世又可得善報,人生有何煩惱呢?」律師舅朗誦「唸佛眾生攝取不捨」,甚是莊嚴。 源氏公子聽了羡慕不已,心想:「我不如就此出家呢!可一轉念,又不由自主念起紫姬來。 方覺離開紫姬從未這麼久,便不斷寫信去慰問。 其中一封通道:“我本欲嘗試能否就此脫離塵世,但無以慰我寂寥之心,反覺乏味不已。 但現在尚有聽講之後,一時不能返回。 你近況如何?甚念。 」又附道: 「塵世居人如朝露,豈將懸念寄山嵐。 」紫姬讀得信中細節,忍不住啼泣流淚。 在一張白紙上夏道: 「露草蜘絲弟弟繞,風吹絲斷飄零零!」源氏大將一見此信,自語道:「她的字越發出眾了。 」讀信時,面帶微笑。 因常有書信來往,故筆跡頗似源氏大將,只是近來越發秀麗,筆鋒更添嫵媚。 源氏大將見紫姬有如此長進,甚感欣慰。 卻說模姬已當齋院,且雲林院與其所在的賀茂神社甚近,源氏大將便寫信與她。 信中向樓姬的侍女中將君訴恨道:「我今旅居荒野寺,仰望長空,心中寂寞惆悵,甚念故人,不知能否蒙帶院體諒?」另贈詩齋院: 「竊幕當年含情樂,恐法禪心未敢言。 」古歌:『安得年光如輪轉,夙昔之田今再來。 』雖知言而無益,卻渴望昔日重來。 言詞娓娓懇切,彷彿故交。 寫罷,掛于白布上,再系于楊桐枝,視若神明。 中將回覆道:「如此隱居,寂寞難耐;退撫往事,遐思無窮,深感無奈。 」寫得格外用心。 齋院則在白布上題詩道: 「當年沒有勞心人,緣何含情性往昔?今生無緣了。 」源氏大將看後,想道:「她的字型雖不甚纖麗,然而牢裡行間功夫頗深,草書也甚不錯。 推想她長大後,將更加秀麗動人吧?」如此一想,便自知褻瀆神明,心中不免惶恐。 想起去年今日那個感傷的秋夜,在野宮會晤六條妃子的情形;不料今夜又有些類似之事,甚是奇妙。 更怨恨神明妨礙了他。 轉而又想:“若當年執意追求,也未嘗不能到手,頗有些後悔。 齋院深知源氏脾性,因此偶爾回信時,言辭也不特彆強硬。 源氏誦讀《天台六十捲》,每遇不解之處,便請法師講解。 法師道:“此次能有盛會,佛面上光來不少,全靠本寺平素所積功德。 法師也皆喜歡。 在山寺中悠閒度日,避去世間塵事,源氏大將一時懶得想家了。 然而想到紫姬,久居山寺之念又有動搖。 於是打點行裝,準備下山。 臨別時,酬勞誦經之費異常優厚。 眾僧均有賞賜,連附近尋常人家亦獲得佈施。 做了一番功德,然後離去。 山野農夫威集路旁,前來送行,眾人仰望車駕,無不感激落淚。 源氏大將身着黑色喪服,乘坐黑色牛車,並無富貴華麗之色。 眾人隔簾隱約望見簾內那端莊儀態,都讚不絕口。 源氏回至家中,只見多日不見紫姬,舉止端正,愈發出落得嬌柔美麗。 她面露憂色,為自己今後命運擔心。 源氏見了更加憐愛。 他近來總是無端沉思幻想,紫姬也能看出,因此她近來所作之詩,多用「變色」等詞。 源氏大將心中愧疚,故今日歸家,對她比往日更為親近。 他見從山寺帶回來的紅葉,比庭中紅葉更濃更艷。 心想與藤壺皇后久不通問,有些不好意思,便將這些紅葉送與她,並附一信與王命婦,說道:「聞娘娘入宮探望太子,甚感欣慰,不知太子可好,久不問候,實乃有因。 但兩宮之事,並不敢忘卻,山寺誦經禮佛,定有日數,若中途退出,人將請我心地不誠,因此至今日方纔返家。 紅葉一枝,色澤甚美,我一人獨賞,『好似美錦在暗中』,甚是珍愛。 如今特送上,聊表寸心,務請娘娘一觀。 」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源氏物語》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