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猛指揮四。 尉氏三、太康一。 舊號驍雄,太平興國中改。 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為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 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隷之。 神騎指揮十八。 雍丘十三,咸平五。 端拱二年,選驍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 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隷之。 咸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征及外州增之。 驍雄指揮四。 咸平、陳留各二。 太平興國八年,遷驍猛中次等者立。 景德中,以驍騎、驍勝、寧朔軍年多者隷之。 吐渾直指揮三。 太原二,潞一。 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雲州及河界吐渾立,屯並、代州。 雍熙三年,又得雲、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安慶直四。 太原一,潞三。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及河東歸明安慶民分屯並、潞等州,給以土田。 雍熙四年立。 三部落指揮一。 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遷雲、朔、應等州部落于并州,因立。 清朔指揮四。 西京二,許、汝各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內地,得自置馬以為騎兵,謂之家戶馬。 雍熙四年立。 擒戎指揮五。 西京、許各二,汝一。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于西京、許汝等州,給以土田,充家戶馬。 端拱二年立。 新安內員僚直五。 端拱二年,成德軍節度使田重進言;「易州靜砦兵先屯鎮州,賊陷勇陷谷,盡俘其家,請以其軍備宿衛。 」因而立此直。 後廢,天聖後無。 散祗候左右班二。 天聖前無。 步鬥指揮六。 尉氏、太康各一,蔡四。 慶歷中增置,天聖前無。 步軍 禦龍直左右二。 舊號簇禦馬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簇禦龍直,後改今名。 禦龍骨朵子直左右二。 舊號骨釒朵子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為禦龍散手直,後改今名。 禦龍弓箭直五。 選天武諸軍材貌魁傑者充。 禦龍弩直五。 天武並寬衣、釒屈直、左射,總指揮三十四。 京師三十三,咸平一。 神勇上下共二十一指揮。 乾德中,揀閲諸軍壯實而大體者立為雄威。 太平興國二年,改為雄勇。 雍熙四年改今名。 淳化四年,選武藝超絶者立為上神勇,以備擒盜。 宣武上下共二十指揮。 京師。 太平興國二年,並效節、忠猛二軍立,又選諸軍及鄉兵增之。 至道二年,又選軍頭司步直善用槍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後廢。 虎翼太平興國中,揀雄武弩手立為上鐵林,又于雄武、定遠、寧勝床子弩手、飛山雄武等軍選勁兵以增其數。 雍熙四年,改分左右四軍。 淳化四年,選本軍精鋭者為上虎翼,以備禽盜。 咸平二年,並廣勇軍隷之。 大中祥符六年,詔在京諸軍選江、淮士卒善水者習戰于金明池,立為虎翼水軍。 舊指揮六十二,景德中增六。 京師。 雄勇舊號雄威,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 雍熙四年,改神勇,復于本軍選退入次等者為之。 舊指揮五,至和五年增為八。 咸平三,鄆二,許、鄭、滑各一。 廣德開寶四年,平廣南,以其兵隷殿前司,次等隷八作司,闕則選廣南諸州兵補之。 雍熙三年,選八作司之強壯者為揀中。 總指揮十。 咸平、尉氏、陽武、河陽、滄、鞏、白波各一,西京三。 廣勇淳化二年,選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軍強壯善射者立為廣武,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舊指揮二十三,慶歷中增為四十三,每指揮十為一軍。 京師五,陳留二十二,咸平、東明、太原、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鄆各一,滑三。 廣捷舊名左右平遠,建隆二年改。 咸平五年,又選廣德、神威等軍教以標槍旁牌補之。 舊指揮五,景祐中增五,明道中增十,慶歷增三十六,總五十六。 陳留八,咸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許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陰、潁、寧陵各二,陳六,滑、曹、鄧、蔡、廣濟、谷熟、永城、襄城、葉各一。 雄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兵退入第二等立為神威,後改今名。 指揮十。 考城、襄邑、陳留各一,南京四,陳二。 宣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宣武兵退入次等者立。 上下指揮二。 咸平、襄邑各一。 龍騎建隆間以諸道招致及捕獲群寇立,號有馬步人,見陣即步鬥。 淳化三年,選本軍年多者為帶甲剩員。 咸平以後,又以本軍及龍猛退兵增之。 舊指揮八,康定中,取配隷充軍者增置為指揮二十,分三軍。 京師四,尉氏、雍丘、咸平、鄭各二,南京、陳、蔡、河陽、潁、單、四波各一。 神射兩浙州兵,舊號腰弩。 雍熙四年改今名。 淳化元年,部送闕下,選其強者為廣武,次等復為本軍。 指揮五。 陳留三,雍丘二。 步鬥雍熙三年,選諸州廂軍之壯勇者立,後廢。 此下二軍,天聖後無。 鞭箭雍熙三年,選兩浙兵為鞭箭,次等者為忠節鞭箭。 端拱二年併為一。 至道元年,發此兵援靈州芻粟,喪車重兵器于浦洛河,詔免死,後廢。 侍衛司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 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步軍亦如之。 自馬步軍都虞候已上,其員全闕,即馬、步軍都指揮使等各領其務,與殿前號為三司。 馬步軍有龍衛神衛左右四廂都指揮使、都虞候。 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 余如殿前司之制。 所領騎兵步兵之額敘列如左: 騎軍 員僚直顯德中,周平三關,召募強人及選高陽關馳捷兵為北面兩直。 建隆初,選諸州騎兵及蕃鎮廳頭召募人等為左三直。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選其騎兵為右三直。 北面兩直,營貝、冀隷高陽關都部署。 大中祥符中,改為貝州左直、冀州右直,後改四直。 京師二,恩、冀各一。 龍衛舊號護聖。 周廣順中,改龍捷。 建隆二年,揀去衰老,以諸州所募精勁者補之。 太平興國二年,改分左、右廂。 四年,平太原,選其降兵為揀中龍衛。 雍熙二年,又揀善槍槊者為釒屈直。 淳化三年,選剩員堪披甲者為帶甲剩員。 五年,又揀善左射者為左射。 指揮四十四。 京師三十八,雍丘、尉氏、河陽各一,澶三。 忠猛咸平一年置。 指揮一。 定州。 散員咸平五年置。 指揮一。 定州。 驍捷周顯德中,平三關,揀諸州士卒壯勇者為河北驍捷。 宋初,隷高陽關都部署。 建隆二年,廢左右驍武,以其兵來隷。 乾德中,又選備征及嵐州歸附之兵為河南驍捷,其後止以驍捷為名。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揀閲降兵為揀中驍捷。 淳化四年,又置新立驍捷。 至道三年,分驍捷為左、右廂。 咸平五年,以其年多者為帶甲剩員。 指揮二十六。 尉氏新立、陳揀中各一,恩十四,冀十。 雲騎舊號左右備征,建隆二年改。 開寶以後,募子弟為雲騎,以其次為武騎,又選騎兵之次等為武騎,又選本軍年多者為帶甲剩員。 指揮十五。 京師十一,陳留、西京各一,鞏二。 歸明神武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以其降兵立此軍。 初指揮一,後增為四。 雍丘。 克勝本潞州騎兵,端拱初升。 指揮二。 潞。 驍鋭舊名散員指揮,咸平四年改。 指揮四。 莫三,冀一。 驍武本河北諸州忠烈、威邊、騎射等兵。 淳化四年,揀閲其材,與雲騎、武騎等立,得自置馬,分左、右廂。 指揮二十。 北京七,真定三,定六,相、懷、洺、邢各一。 第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