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癸卯,宋亳節度使劉洽與曲環破希烈之眾于陳州,俘斬三萬級,生擒賊將翟崇暉以獻。 戊午,劉洽大破希烈之眾,擒其偽相鄭賁等五人以獻。 希烈遁歸蔡州,汴州平。 乙丑,宰相蕭復三上章乞罷免,許之。 十二月乙亥,淮南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陳少游卒。 贈蕭定太子太師。 以壽州刺史張建封為濠壽都團練使。 庚辰,以刑部侍郎杜亞為揚州長史、淮南節度使,戊子,以吏部郎中崔造為給事中。 辛卯,以諫議大夫陸贄為中書舍人,依前翰林學士。 詔翰林學士朝服班序,宜同諸司官知制誥例。 貞元元年正月丁酉朔,禦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宣制大赦天下,改元貞元。 戊戌,大風雪,寒。 去秋螟蝗,冬旱,至是雪,寒甚,民饑凍死者踣于路。 丁未,以饒州刺史盧為福州刺史、福建允察使。 癸丑,始聞太子太師、魯郡公顏真卿為希烈所害,追贈司徒,廢朝五日,謚曰文忠,乃特授男頵、碩等官。 壬戌,以吉州長史盧杞為澧州別駕,尋卒。 二月丙寅朔,遣工部尚書賈耽、侍郎劉太真分往東都、兩河宣慰。 河南、河北饑,米鬥千錢。 癸未,李抱真、嚴震來朝。 寒食節,上與諸將擊鞠于內殿。 丙戌,以檢校秘書監金良相為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刺史、寧海軍使,襲封新羅王。 辛卯,大雨。 三月丙申朔,以蜀州刺史韓洄為兵部侍郎,以汴東水陸運等使、左庶子包佶為刑部侍郎。 辛丑,戶部侍郎、判度支元琇兼諸道水陸運使。 丁未,李希烈陷南陽,殺守將黃金岳。 甲寅,詔宰臣宣諭御史,今後上封彈奏,人自陳論,不得群署章疏。 戊午,宣武帥劉洽檢校司空;以汴滑節度使李澄普滑州刺史,充鄭滑節度使。 加李納司空。 夏四月乙丑朔,普王誼改封舒王。 癸酉,鄂岳觀察使李謙為洪州刺史、西都團練觀察使。 江陵度支院失火,燒租賦錢谷百餘萬。 時關東大饑,賦調不入,由是國用益窘。 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汴帥劉洽賜名玄佐。 五月癸卯,分命朝臣禱群神以祈雨。 蝗自海而至,飛蔽天,每下則草木及畜毛無復孑遺。 谷價騰踴。 辛酉,以河陽都知兵馬使雍希顏為河陽懷都團練使。 六月丙子,以兵部侍郎韓洄為京兆尹。 辛巳,劉玄佐兼汴州史。 壬午,以工部尚書賈耽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都畿汝州防禦刺使,以汴州刺史薛珏為河南尹。 辛卯,以左金吾衛大將軍韋皋檢校戶部尚書,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 以國子祭酒董晉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幽州硃滔卒,贈司徒。 秋七月甲午朔,河東節度使馬燧自河中行營來朝。 庚子,大風拔樹。 辛丑,以左散騎常侍李泌為陝州長史、陝虢都防禦觀察陸運使。 丙午,以鎮海軍、浙江東西道節度使韓滉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江淮轉運使,以河南尹薛珏為河南水陸運使。 戊申,馬燧還行營。 辛亥,加檢校工部尚書王士真為德棣都團練觀察使。 壬子,以前涿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劉怦為幽州長史、御史大夫、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兼知節度管理度支營田觀察、押奚契丹經略盧龍等軍使。 丁巳,以左散騎常侍柳渾為兵部侍郎。 庚申,以諫議大夫高參為中書舍人。 關中蝗食草木都盡,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 有司計度支錢谷,才可支七旬。 甲子,詔:「夫人事失于下,則天變形于上,咎徵之作,必有由然。 自頃已來,災沴仍集,雨澤不降,綿歷三時,蟲蝗繼臻,彌亙千里。 菽粟翔貴,稼穡枯瘁,嗷嗷蒸人,聚泣田畝,與言及此,實切痛傷。 遍祈百神,曾不獲應,方悟禱祠非救災之術,言詞非謝譴之誠。 憂心如焚,深自刻責。 得非刑法舛繆。 忠良鬱湮,暴賦未蠲,勞師靡息。 事或無益,而重為煩費;任或非當,而橫肆侵蟊。 有一于茲,足傷和氣。 本其所以,罪實在予,萬姓何辜,重罹饑殍。 所宜出次貶食,節用緩刑,側身增修,以謹天戒。 朕自今視朝不禦正殿,有司供膳並宜減省,不急之務,一切停罷。 除諸軍將士外,應食糧人諸色用度,本司本使長官商量減罷,以救凶荒。 俟歲豐登,即令複舊。 」甲子,李懷光大將尉圭以焦籬堡降。 丁卯,懷光將徐庭光以長春宮兵六千人降。 甲戌,朔方大將牛名俊斬李懷光,傅首闕下。 馬燧收復河中。 丁丑,始雨。 己卯,詔:「朕誠信未著,撫禦失宜,致使功臣陷于誅戮,謂之克敵,能不愧心!然以懷光一家,在法無舍;念其昔居將相,嘗寄腹心。 罪雖掛于刑書,功已藏於王府。 以干紀之跡,固合滅身;以赴難之勛,所宜有後。 宜以懷光男一人為嗣,賜莊宅各一區。 仍還懷光屍首,任其收葬。 懷光妻、諸兒女遞送澧州,委李皋逐便安置,使得存立。 其出嫁女、諸親並釋放。 陷賊將士,一切並與洗雪。 河中、絳百姓,給復一年。 北平王馬燧、咸寧王渾瑊並與一子五品正員官。 燧可侍中,瑊可檢校司空。 駱元光、韓游瑰、唐朝臣各賜實封二百戶,與一子六品正員官。 昨河中行營將士,共賜二十萬端匹以充宴賞,放歸本道。 」新除中書侍郎、平章事張延賞為尚書左仆射。 時宰相劉從一病,詔征延賞。 李晟與延賞有隙,自鳳翔上表論之。 延賞罷鎮西川還,行至興元,改授左仆射。 戊子,前河陽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開陽郡王李芃卒。 九月己亥,幽州節度劉怦病,請以子濟權知軍州事,從之。 癸卯,以牛名俊為丹州刺史。 御史大夫崔縱奏:「準制勘會內外官員,商量並省停減,詳議聞奏者。 伏以兵戎未息,仕進頗多,在官者既合序遷,有功者又頒褒賞。 比來每至選集,不免據闕留人,嘗嘆遺才,仍招怨望。 況有恩詔,甄錄功勞,諸道敘優,人數甚廣,見須處置,不可稽留。 今若停減吏員,實恐未便於事,非但承優者無官可授,抑又敘進者無路可容,本冀便人,翻成斂怨。 事仍舊貫,以適時宜,更待事平,然後經度。 」制從之。 乙巳,上禦正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三科舉人。 辛亥,宰相劉從一以疾辭任,授戶部尚書。 庚申劉從一卒。 幽州節度使劉怦卒。 辛巳,以權知幽州盧龍軍府事劉濟為幽州長史、兼御史大夫、幽州盧龍節度觀察、押奚契丹兩蕃等使。 丙戌,渾瑊自河中來朝。 第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