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往定鄴城,自矜不已,位極人臣,猶恨賞薄。 朕深念其功,不計無禮,任以武候,授以領軍,寄之爪牙,委之心腹。 忻密為異計,樹黨宮闈,多奏交友,入參宿衛。 朕推心待物,言必依許。 為而弗止,心跡漸彰,仍解禁兵,令其改悔。 而志規不逞,愈結於懷,乃與士彥情意偏厚,俱營賊逆,逢則交謀。 委士彥河東,自許關右,蒲津事建,即望從征討,兩軍結東西之旅,一舉合連橫之勢,然後北破晉陽,還圖宗社。 昉入佐相府,便為非法,三度事發,二度其婦自論。 常雲姓是「卯金刀」,名是「一萬日」,劉氏應王,為萬日天子。 朕訓之導之,望其修改。 口請自新,志存如舊,亦與士彥情好深重,逆節奸心,盡探肝膈。 嘗共士彥論太白所犯,問東井之間,思秦地之亂,訪軒轅之裡,願宮掖之災。 唯侍蒲阪事興,欲在關內應接,殘賊之策,千端萬緒。 惟忻及昉,名位並高,寧肯北面曲躬,臣于士彥?乃是各懷不遜,圖成亂階,一得擾攘之基,方逞吞併之事。 士彥、忻、昉身為謀首,叔諧贊成父意,議實難容,並已處盡。 士彥、忻、昉兄弟叔侄,特恕其命。 臨刑,至朝堂,宇文忻見高熲,向之叩頭求哀。 昉勃然謂忻曰:「事形如此,何叩頭之有!」於是伏誅,籍沒其家。 後數日,帝素服臨射殿,盡取三家資物置於前,命百僚射取之,以為鑒戒雲。 柳裘,字茂和,河東解人,南齊司空世隆之曾孫也。 祖惔,梁尚書左仆射。 父明,太子舍人、義興太守。 裘少聰慧,弱冠有令名。 在梁,歷位尚書郎、駙馬都尉。 梁元帝為魏軍所逼,遣裘請和于魏。 俄而江陵平,遂入關中。 周明、武間,自麟趾學士累遷太子侍讀,封昌樂縣侯。 宣帝即位,進爵為公,轉禦飾大夫。 及帝不悆,留侍禁中,與劉昉、韋暮、皇甫績同謀引隋文帝,曰:「時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 天與不取,反受其殃。 」帝從之。 進上開府、內史大夫,委以機密。 及尉遲迥作亂,天下騷動,并州總管李穆頗懷猶豫,帝令裘往喻之。 裘見穆盛陳利害,穆遂歸心。 以奉使功,賜彩三百匹,金九環帶一腰。 時司馬消難奔陳,帝即令裘隨便安集淮南,賜馬及雜物。 開皇元年,進位大將軍,拜許州刺史。 在官清簡,人懷之,轉曹州刺史。 後帝思裘定策功,欲加榮秩,將徵之,顧朝臣曰:「曹州刺史何當入朝」?或曰:「即今冬也。 」乃止。 裘尋卒,帝傷惜者久之,謚曰安。 子惠音嗣。 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穆,魏隴東太守。 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 孝寬以諸子墮業,督以嚴訓,愍績孤幼,特舍之。 績嘆曰:「我無庭訓,養于外氏,不能克躬勵已,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 孝寬聞而對之流涕。 於是專精好學,略涉經史。 周武帝為魯公時,引為侍讀。 建德初,轉宮尹中士。 武帝嘗避暑雲陽宮,時宣帝為太子監國。 衛剌王作亂,城門已閉,百僚多有遁者。 績聞難赴之,于玄武門遇皇太子,下樓執績手,悲喜交集。 帝聞而善之,遷小宮尹。 宣政初,錄前後功,封義陽縣男,累轉禦正下士。 宣帝崩,隋文帝總己,績有力焉。 加上開府,轉內史中大夫,進封郡公。 拜大將軍。 開皇元年,出為豫州刺史。 尋拜都官尚書。 轉晉州刺史。 將之官,稽首言陳有三可滅。 帝問其狀,績曰:「大吞小,一也。 以有道伐無道,二也。 納叛臣蕭岩,於我有詞,三也。 陛下若命鷹揚之將,臣請預戎行。 」上嘉勞而遣之。 陳平,拜蘇州刺史。 高智慧作亂江南,州人顧子元等發兵應之,因以攻績,相持八旬。 子元素感績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 績遺之書。 子元得書,于城下頓首陳謝。 楊素援兵至,合擊破之。 拜信州總管。 俄以病乞骸骨,詔徵還京師,賜以禦藥,中使相望,顧問不絶。 卒於家,謚曰安。 子偲嗣。 大業中,位尚書主爵郎。 郭衍,字彥文,自雲太原介休人也。 父崇,以舍人從魏孝武帝入關,位侍中。 衍少驍武,善騎射。 建德中,以軍功累遷儀同大將軍。 又從周武帝平并州,以功加開府,封武強縣公,賜姓叱羅氏。 宣政元年,為右中軍熊渠中大夫。 尉遲迥之亂,從韋孝寬討之,以功授上柱國,封武山郡公。 密勸隋文帝殺周室諸王,早行禪代,由是大被親昵。 開皇元年,衍複舊姓為郭氏。 突厥犯塞,以衍為行軍總管,領兵屯平涼。 數歲,虜不入境。 征為開漕渠大監。 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曰富人渠。 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屬縣多致漂沒,人皆上高樹,依大塚。 衍親備船筏,並齊糧食拯救之,民多獲濟。 衍先開倉賑恤,後始聞奏。 上大善之,遷授朔州總管。 所部有恆安鎮,北接蕃境,常勞轉運。 衍乃選沃饒地,置屯田,歲嬴萬餘石,人免轉輸之勞。 又築桑乾鎮,皆稱旨。 十年,從晉王廣出鎮揚州。 遇江表構逆,命衍為總管,先屯京口。 于貴洲南與賊戰,敗之。 仍討東陽、永嘉、宣城、黟、歙諸洞,盡平之。 授蔣州刺史。 衍臨下甚倨,事上甚卑。 晉王愛昵之,宴賜隆厚。 遷洪州總管。 王有奪宗之謀,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 衍大喜曰:「若所謀事果,自可為皇太子。 如其不諧,亦須據淮海,復梁、陳之舊。 副君酒客,其如我何!」王因召衍,陰共計議。 又恐人疑無故來往,托以妻患癭,王妃蕭氏有術能療之。 以狀奏帝,聽共妻向江都,往來無度。 衍又詐稱廣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討之。 由是大修甲仗,陰養士卒。 及王入為太子,徵授左監門率,轉左宗衛率。 文帝于仁壽宮將大漸,太子與楊素矯詔令衍、宇文述領東宮兵,帖上台宿衛,門禁並由之。 及上崩,漢王起逆,而京師空虛,使衍馳還,總兵居守。 大業元年,拜左武衛大將軍。 帝幸江都,令統左軍,改授光祿大夫,又從征吐谷渾,出金山道,納降二萬餘戶。 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帝每謂人曰:「唯郭衍心與朕同。 」又嘗勸帝取樂,五日一視事,無得效高祖空自劬勞。 帝從之,益稱其孝順。 初,新令行,衍封爵從例除。 六年,以恩舊封真定侯。 從往江都,卒。 贈左衛大將軍。 謚曰襄。 長子臻,武牙郎將。 次子嗣本,孝昌令。 張衡,字建平,河內人也。 祖嶷,魏河陽太守。 父允,周萬州刺史。 衡幼懷志尚,有骨梗風。 十五,詣太學受業,研精覃思,為同輩所推。 周武帝居太后憂,與左右出獵,衡露髻輿櫬,扣馬切諫。 帝嘉焉,賜衣一襲,馬一匹,擢拜漢王侍讀。 衡又就沈重受《三禮》,略究大旨。 累遷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禪,拜司門侍郎。 及晉王廣為河北行台,衡歷刑部、度支二曹郎。 行台廢,拜并州總管掾。 王轉牧揚州,衡復為掾。 王甚親任之,衡亦竭慮盡誠。 奪宗之計,多衡所建。 遷揚州總管司馬。 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為行軍總管討平之,拜開府。 及王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第3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