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既上殿,康生時有酒勢,將出處分;遂為叉所執,鎖于門下。 至曉,叉不出,令侍中、黃門、仆射、尚書等十餘人就康生所,訊其事。 處康生斬刑,難處絞刑。 叉與剛並在內矯詔決之。 康生如奏,難恕死從流。 難哭拜辭父。 康生忻子免死,慷慨了不悲泣。 語其子云:「我不反,死,汝何為哭也?」有司驅逼,奔走赴市,時已昏暗,行刑人注刀數下,不死;于地刻截。 咸言稟叉意旨,過至苦痛。 嘗食典禦奚混與康生同執刀入內,亦就市絞刑。 康生久為將,及臨州,多所殺戮。 而乃信向佛道,每舍居宅立寺塔,凡歷四州,皆有建置。 死時年五十四。 子難年十八,以侯剛婿,得停百日,竟徙安州。 後尚書盧同為行台,叉令殺之。 康生於南山立佛圖三層,先死,忽夢崩壞。 沙門有為解云:「檀越當不吉利,無人供養佛圖,故崩耳。 」康生稱然,竟及于禍。 靈太后反政,贈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冀州刺史,謚曰武貞,又追封壽張縣侯。 子剛襲。 楊大眼,武都氐難當之孫也。 少驍捷,跳走如飛。 然庶孽,不為宗親顧待,不免饑寒。 太和中,起家奉朝請。 時將南伐,尚書李沖典選征官,大眼往求焉,沖弗許。 大眼曰:「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 」便出長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 見者無不驚嘆。 沖因曰:「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遂用為軍主。 大眼顧謂同寮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 自此一舉,不復與諸君齊列矣。 」未幾,遷統軍,從車駕征宛、葉、穰、鄧、九江、鐘離之間,所經戰陣,莫不勇冠六軍。 宣武初,裴叔業以壽春內附,大眼與奚康生等率眾先入,以功封安成縣子。 除直閣將軍,出為東荊州刺史。 時蠻酋樊秀安等反,詔大眼為別將,隷都督李崇討平之,大眼功尤多。 妻潘氏,善騎射,自詣軍省大眼。 至攻戰遊獵之際,潘亦戎裝,齊鑣並驅。 及至還營,同坐幕下,對諸寮佐,言笑自得。 大眼時指謂諸人曰:「此潘將軍也。 」 梁武遣其將張惠紹總率眾軍,竊據宿豫。 又假大眼平東將軍為別將,與都督邢巒討破之。 遂與中山王英同圍鐘離。 大眼軍城東,守淮橋東西道。 屬水泛長,大眼所綰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軍夜中爭橋奔退,大眼不能禁,相尋而走。 坐徙營州為兵。 永平中,追其前勛,起為試守中山內史。 時高肇征蜀,宣武慮梁人侵軼,乃征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隷都督元遙,遏禦淮、肥。 大眼至京師,時人思其雄勇,喜于更用,台省門巷,觀者如市。 後樑將康絢于浮山遏淮,規浸壽春。 明帝加大眼光祿大夫,率諸軍鎮荊山,復其封邑。 後與蕭寶夤俱征淮堰,不能克,遂於堰上流鑿渠決水而還。 加平東將軍。 大眼撫循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 自為將帥,恆身先兵士,當其鋒者,莫不摧拉。 南賊所遣督將,皆懷畏懼。 時傳言淮、泗、荊、沔之間童兒啼者,恐之雲「楊大眼至」,無不即止。 王肅弟康之初歸國也,謂大眼曰:「在南聞君之名,以為眼如車輪。 及見,乃不異於人。 」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奮發,足使君目不能視,何必大如車輪。 」當世推其驍果,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然征淮堰之役,喜怒無常,捶撻過度,軍士頗憾焉。 識者以為性移所致。 又為荊州刺史,常縛藁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 召諸蠻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賊,吾政如此相殺也。 」又北淯郡嘗有虎害,大眼搏而獲之,斬其頭縣于穰市。 自是荊蠻相謂曰:「楊公惡人,常作我蠻形以射之。 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 」遂不敢復為寇盜。 在州二年,卒。 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而坐聽之,悉皆記識。 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 有三子,長甑生,次領軍,次征南,皆潘氏所生,咸有父風。 初,大眼徙營州,潘在洛陽,頗有失行。 及為中山,大眼側生女夫趙延寶告之於大眼。 大眼怒,幽潘而殺之。 後娶繼室元氏。 大眼之死也,甑生等問印綬所在。 時元始懷孕,自指其腹謂甑生等曰:「開國當我兒襲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 」甑生等深以為恨。 及大眼喪將還京,出於城東七里,營車而宿。 夜二更,甑生等開大眼棺,延寶怪而問焉,征南射殺之。 元怖,走入水,征南又彎弓將射之。 甑生曰:「天下豈有害母之人。 」乃止。 遂取大眼屍,令人馬上抱之,左右扶挾以叛。 荊人畏甑生等驍武,不敢苦追,遂奔梁。 崔延伯,博陵人也。 祖壽,于彭城陷入江南。 延伯少以武壯聞,仕齊為緣淮遊軍,帶濠口戍主。 太和中入魏。 常為統帥,膽氣絶人,兼有謀略,積勞稍進。 除征虜將軍、荊州刺史,賜爵定陵男。 荊州土險,蠻左為寇,每有聚結,延伯輒自討之,莫不摧殄。 由是穰土帖然,無敢為患。 永平中,轉幽州刺史。 梁遣左游擊將軍趙祖悅率眾偷據硤石,詔延伯為別將,與都督崔亮討之。 亮令延伯守下蔡。 延伯與別將伊瓫生挾淮為營。 延伯遂取車輪,去輞,削鋭其輻,兩兩接對,揉竹為糹亙,貫連相屬,並十餘道。 橫水為橋,兩頭施大鹿盧,出沒任情,不可燒斫,既斷祖悅走路,又令舟舸不通。 由是梁軍不能赴救,祖悅合軍咸見俘虜。 于軍拜征南將軍、光祿大夫。 延伯與楊大眼等至自淮陽,靈太后幸西林園引見,謂曰:「卿等志尚雄猛,皆國之名將。 比平硤石、公私慶快,此乃卿等之功也。 但淮堰仍在,宜須預謀,故引卿等,親共量算,各出一圖,以為後計。 」大眼對曰:「臣輒謂水陸二道一時俱下,往無不克。 」延伯曰:「既對聖顏,答旨宜實。 水南水北,各有溝瀆,陸地之計,如何可前。 愚臣短見,願聖心思水兵之勤,若給復一年,專鰼水戰,脫有不虞,召便可用。 」靈太后曰:「卿之所言,深是宜要,當敕如請。 」二年,除并州刺史。 在州貪污,聞于遠近。 還為金紫光祿大夫,出為鎮南將軍,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將軍。 賜驊騮馬一匹。 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揚州,建淮橋之勛,封當利縣男,改封新豐子。 時莫折念生兄天生下隴東寇,征西將軍元志為天生所禽,賊眾甚盛,進屯黑水。 詔延伯為使持節、征西將軍、西道都督。 行台蕭寶夤與延伯結壘馬嵬,南北相去百餘步。 延伯曰:「今當仰為明公參賊勇怯。 」延伯選精兵數千,下度黑水,列陣而進,以向賊營。 寶夤率騎于水東尋原西北,以示後繼。 于時賊眾大盛,水西一里,營營連接。 延伯徑至賊壘,揚威脅之,徐而還退。 賊以延伯眾少,開營競追,眾過十倍,臨水逼蹙。 寶夤親觀之,懼有虧損。 延伯不與其戰,身自殿後,抽眾東度,轉運如神。 須臾濟盡,徐乃自度。 賊徒奪氣,相率還營。 寶夤大悅,謂宮屬曰:「崔公,古之關、張也,今年何患不制賊。 」延伯馳見寶夤曰:「此賊非老奴敵,公但坐看。 」後日,延伯勒眾而出,寶夤為後拒。 天生悉眾來戰,延伯身先士卒,陷其前鋒。 於是驍鋭競進,大破之,俘斬十餘萬,追奔及于小隴。 秦賊勁強,諸將所憚,初議遣將,咸雲非延伯無以定之,果能克敵。 詔授左衛將軍,余如故。 第2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