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大者不計小名,圖遠者弗拘近利。 雖戎狄衰盛,歷代不同,叛服之情,略可論討。 周之北伐,僅獲中規;漢氏外攘,裁收下策。 昔在代京,恆為重備,將帥勞止,甲士疲力。 計前世苦之,力未能致。 今天祚大魏,亂亡在彼。 朝廷垂天覆之恩,廓大造之德,鳩其散亡,禮送令反,宜因此時,善思遠策。 竊以理雖萬變,可以一觀;來事雖懸,易以往卜。 昔漢宣之世,呼韓款塞,漢遣董忠、韓昌領邊郡士馬,送出朔方,因留衛助。 又光武時,亦令中郎將段彬置安集掾史,隨單于所在,參察動靜。 斯皆守吉之元龜,安邊之勝策。 計今朝廷成功,不減曩時,蠕蠕國弊,亦同疇日。 宜準昔成謀,略依舊事,借其所閒地,聽使田牧。 粗置官屬,示相慰撫。 嚴戒邊兵,以見保衛。 馭以仁寬,縻以久策。 使親不至矯詐,疏不容叛反。 今北鎮諸將,舊常雲一人代外邏,因令防察。 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者也。 又云: 先人有奪人之心,待降如受強敵。 武非尋外,亦以防內。 若從處分割配,諸州鎮遼遠,非轉輸可到,悔叛之情,變起難測。 又居人畜業,布在原野,戎夷性貪,見則思盜;防彼肅此,少兵不堪。 渾流之際,易相干犯。 驅之還本,未必樂去,配州內徙,復不肯從。 既其如此,為費必大。 朝廷不許。 孚持白武幡勞阿那瑰于柔玄、懷荒二鎮間。 阿那環瑰眾號三十萬,陰有異意,遂拘留孚。 載以韞車,日給酪一升、肉一段。 每集其眾,坐孚車廂,稱為行台,甚加禮敬。 阿那瑰遂南過,至舊京。 後遣孚等還,因上表謝罪。 有司以孚事下廷尉,丞高謙之雲孚辱命,處孚流罪。 後拜冀州刺史。 孚勸課農桑,境內稱慈父,鄰州號曰神君。 先是,州人張孟都、張洪建、馬潘、崔獨憐、張叔緒、崔醜、張天宜、崔思哲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號曰八王。 孚至,皆請入城,願致死效力。 後為葛榮所陷,為榮所執。 兄祐為防城都督,兄子禮為錄事參軍。 榮欲先害子禮,孚請先死以贖子禮,叩頭流血,榮乃舍之。 又大集將士,議其死事。 孚兄弟各誣己引過,爭相為死。 又孟都、潘紹等數百人皆叩頭就法,請活使君。 榮曰:「此魏之誠臣義士也。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 榮卒,還除冀州刺史。 元顥入洛,授孚東道行台、彭城郡王。 孚封顥逆書送朝廷,天子嘉之。 顥卒,封孚萬年鄉男。 永安末,樂器殘缺,莊帝命孚監儀注。 孚上表曰: 昔太和中,中書監高閭、太樂令公孫崇修造金石,數十年間,乃奏成功。 時大集儒生,考其得失。 太常卿劉芳請別營造,久而方就。 復召公卿量校合否,論者沸騰,莫有適從。 登被旨敕,並見施用。 往歲大軍入洛,戎馬交馳,所有樂器,亡失垂盡。 臣至太樂署,問太樂令張乾龜等,雲承前以來,置宮懸四箱,栒虡六架,東北架編黃鐘之磬十四。 雖器名黃鐘,而聲實夷則;考之音制,不甚諧韻。 姑洗懸于東北,太蔟編於西北,蕤賓列于西南。 並皆器象差位,調律不和。 又有儀鐘十四,虡懸架首,初不叩擊,今便刪廢,以從正則。 臣今據《周禮鳧氏》修廣之規,《磬氏》倨句之法,吹律求聲,叩鐘求音;損除繁雜,討論實錄。 依十二月為十二宮。 各準辰次,當位懸設。 月聲既備,隨用擊奏。 則會還相為宮之義,又得律呂相生之體。 今量鐘磬之數,各以十二架為定。 奏可。 于時搢紳之士,咸往觀聽,靡不咨嗟歎服而反。 太傅、錄尚書長孫承業妙解聲律,特復稱善。 復從孝武帝入關,除尚書左仆射、扶風郡王。 尋監國史。 歷位司空、兼尚書令、太保。 時蠕蠕主與孚相識,先請見孚,然後遣女。 於是乃使孚行。 蠕蠕君臣見孚,莫不歡悅,奉皇后來歸。 孚性機辯,好酒,貌短而禿。 周文帝偏所眷顧,嘗于室內置酒十瓨,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戲孚。 孚適入室,見即驚喜,曰:「吾兄弟輩甚無禮,何為竊入王家,匡坐相對?宜早還宅也。 」因持酒歸。 周文撫手大笑。 後遇風患,手足不隨,口不能言,乃左手畫地作字,乞解所任。 三奏不許。 遷太傅。 薨。 帝親臨,百官赴弔。 贈大司馬、錄尚書事,謚曰文簡。 子端嗣,位大行台尚書、華州刺史。 性疏佷,頗以基地驕物,時論鄙之。 廣陽王建,真君三年封楚王,後改封廣陽。 薨,謚曰簡王。 子石侯襲,薨,謚曰哀王。 子遺興襲,薨,謚曰定王。 無子。 石侯弟嘉,少沉敏,喜慍不形于色,兼有武略。 孝文初,拜徐州刺史,甚有威惠。 後封廣陽王,以紹建後。 孝文南伐,詔嘉斷均口。 嘉違失指授,令賊得免。 帝怒責之曰:「叔祖定非世孫,何太不上類也!」及將大漸,遺詔以嘉為尚書左仆射,與咸陽王禧等輔政。 遷司州牧。 嘉表請于京四面築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發三正復丁,以充茲役。 雖有暫勞,姦盜永止。 詔從之。 拜衛大將軍、尚書令,除儀同三司。 嘉好飲酒,或沉醉,在宣武前言笑自得,無所顧忌。 帝尊年老,常優容之。 與彭城、北海、高陽諸王,每入宴集,極歡彌夜,數加賞賜。 帝亦時幸其第。 性好儀飾,車服鮮華。 既居儀同,又任端首,出入容衛,道路榮之。 後遷司空,轉司徒。 嘉好立功名,有益公私,多所敷奏,帝雅委付之。 愛敬人物,後來才俊未為時知者,侍坐之次,轉加談引,時人以此稱之。 薨,遺命薄葬。 宣武悼惜之,贈侍中、太保,謚曰懿烈。 嘉后妃宜都王穆壽孫女,司空從妹也。 聰明婦人。 及為嘉妃,多所匡贊,光益家道。 子深,字知遠,襲爵。 孝明初,拜肆州刺史。 預行恩信,胡人便之,劫盜止息。 後為恆州刺史,在州多所受納,政以賄成。 私家有馬千匹者,必取百匹,以此為恆。 累遷殿中尚書,未拜。 坐淫城陽王徽妃于氏,為徽表訟。 詔付丞相、高陽王雍等宗室議決其罪,以王還第。 及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反叛,臨淮王彧討之失利,詔深為北道大都督,受尚書令李崇節度。 時東道都督崔暹敗於白道,深等諸軍退還朔州。 深上書曰: 邊豎構逆,以成紛梗,其所由來,非一朝也。 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 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 當時人物,忻慕為之。 及太和在歷。 仆射李沖當官任事,涼州土人,悉免廝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 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 征鎮驅使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 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 或投彼有北,以禦魑魅,多復逃胡鄉。 乃峻邊兵之格,鎮人浮游在外,皆聽流兵捉之。 於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遊宦。 獨為匪人,言者流涕。 第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