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二年八月甲子,日暈四重。 己巳。 太白犯軒轅。 其夜,後崩于永安宮,時年五十九,葬于太陵。 其後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俱有寵,帝頗惑之,由是發疾。 及危篤,謂侍者曰「使皇后在,吾不及此」雲。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 性聰慧,姿貌無雙。 及陳滅,配掖庭,後選入宮為嬪。 時獨孤皇后性妒,後宮罕得進禦,唯陳氏有寵。 煬帝之在籓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 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于陳氏。 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 及文獻皇后崩,進位為貴人。 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 及帝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帝寢疾于仁壽宮,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 平旦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 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之。 夫人泣以實對。 帝恚曰:「畜生何堪付大事,獨孤誠誤我!」意謂獻皇后也。 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呼我兒!」述等呼太子。 帝曰:「勇也。 」述、岩出閣為敕書訖,示左仆射楊素。 素以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就別室。 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 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粟。 晡後,太子遣使者賫金合,帖紙于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 夫人見,怕懼,以為鴆毒,不敢發。 使者促之,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 諸宮人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 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 其夜,太子蒸焉。 煬帝即位,出居仙都宮。 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 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容華夫人蔡氏,丹陽人也。 陳滅。 以選入宮,為世婦。 容儀婉嬈,帝甚悅之。 以文獻後故,希得進幸。 後崩後,漸見寵遇,拜為貴人,參斷宮掖,亞於陳氏。 帝寢疾,加號容華夫人。 帝崩後,亦為煬帝所蒸。 煬帝愍皇后蕭氏,梁明帝巋之女也。 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 後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養之。 未歲,岌夫妻俱死,轉養舅張軻家。 軻甚貧窶,後躬親勞苦。 煬帝為晉王,文帝為選妃于梁,卜諸女皆不吉。 巋乃迎後於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 」遂冊為妃。 後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候,文帝大善之。 煬帝甚寵敬焉。 及帝嗣位,立為皇后。 帝每游幸,未嘗不隨從。 時後見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措言,因為《述志賦》以自寄焉。 其詞曰: 承積善之餘慶,備箕帚于皇庭。 恐修名之不立,將負累于先靈。 乃夙夜而匪懈,實夤懼于玄冥。 雖自強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滯。 思竭節于天衢,才追心而弗逮。 實庸薄之多幸,荷隆寵之嘉惠。 賴天高而地厚,屬王道之昇平。 均二儀之覆載,與日月而齊明。 乃春生而夏長,等品物而同榮。 願立志于恭儉,私自兢于誡盈。 孰有念于知足,苟無希于濫名。 惟至德之弘深,情弗邇于聲色。 感懷舊之餘恩,求故劍于宸極。 叨不世之殊眄,謬非才而奉職。 何寵祿之逾分,撫胸襟而未識。 雖沐浴于恩光,內慚惶而累息。 顧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難。 實不遑于啟處,將有情而自安!若臨深而履薄,心戰粟其如寒。 夫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 知恣誇之非道,乃攝生於沖謐。 嗟寵辱之易驚,尚無為而抱一。 履謙光而守志,且願守乎容膝。 珠簾玉箔之奇,金屋瑤台之美;雖時俗之崇麗,蓋哲人之所鄙。 愧絺綌之不工,豈絲竹而喧耳。 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惡之由己。 蕩囂煩之俗慮,乃伏膺于經史。 綜箴誡以訓心,觀女圖而作軌。 遵古賢之令范,冀福祿之能綏。 時循躬而三省,覺今是而昨非。 嗤黃、老之損思,信為善之可歸。 慕周姒之遺風,美虞妃之聖則。 仰先哲之高才,慕至人之休德。 質非薄而難蹤,心恬愉而去惑。 乃平生之耿介,實禮義之所遵。 雖生知之不敏,庶積行以成仁。 懼達人之蓋寡,謂何求而自陳。 誠素志之難寫,同絶筆于獲麟。 及帝幸江都,臣下離貳,有宮人白後曰:「外聞人人欲反。 」後曰:「任汝奏之。 」宮人言于帝,帝大怒曰:「非汝宜言!」乃斬之。 後宮人復白後曰:「宿衛者往往偶語謀反。 」後曰:「天下事一朝至此,勢去已然,無可救也。 何用言,徒令帝憂煩耳!」自是無復言者。 及宇文化及之亂,隨軍至聊城。 化及敗,沒于竇建德。 建德妻曹氏妒悍,煬帝妃嬪美人並使出家,並後置於武強縣。 是時突厥處羅可汗方盛,其可賀敦即隋義城公主也,遣使迎後。 建德不敢留,遂攜其孫正道及諸女入于虜庭。 大唐貞觀四年,破突厥,皆以禮致之。 歸於京師,賜宅于興道里。 二十一年,殂。 詔以皇后禮于揚州合葬于煬帝陵,謚曰愍。 論曰:男女正位,人倫大綱。 三代已還,逮于漢、晉,何嘗不敗於嬌詖而興于聖淑。 至如后稷稟靈巨跡,神元生自天女,克昌來葉,異世同符。 魏諸後婦人之識,無足論者。 文明邪險,幸不墜國。 靈後淫恣,卒亡天下。 傾城之誡,其在茲乎。 乙後迫于畏逼,有足傷矣。 昔鈎弋年少子幼,漢武所以行權,魏世遂為常制,子貴而其母必死。 矯枉之義,不亦過乎!孝文終革其失,良有以也。 神武肇興齊業,武明追蹤周亂。 溫公之敗邦家,馮妃比跡褒後。 然則污隆之義,蓋有系焉。 其餘作孽為眚,外平內蠹,鑒之近代,于齊為甚。 周氏粵自文皇,逮乎武帝,年逾二紀,世歷四君。 業非草昧之辰,事殊權宜之日。 乃棄同即異,以夷亂華。 汨婚姻之彞序,求豺狼之外利。 既而報者倦矣,施者無厭。 向之所謂和親,未幾已成仇敵。 奇正之道,有異於斯。 于時武皇雖受制於人,未親庶政,而謀士韞奇,直臣箝口,過矣哉!而歷觀前載,以外戚而居宰輔者多矣;而傾漢室者王族,喪周家者楊氏,何滅亡之禍,若合契焉。 隋文取鑒於已遠,大革前失,故母后之家不罹禍故。 獨孤權無呂、霍,獲全仁壽之前;蕭氏勢異梁、竇,不傾大業之後。 至或不隕舊基,或更隆克構,豈非處之以道,其所致然乎? ************ 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 上谷公紇羅,神元皇帝之曾孫也。 初從道武皇帝自獨孤如賀蘭部,與弟建勸賀蘭訥推道武為主。 及道武即帝位,以援立功,與建同日賜爵為公。 卒。 子題,賜爵襄城公,後進爵為王。 擊慕容麟于義台,中流矢薨。 帝以太醫令陰光為視療不盡術,伏法。 子悉襲,降爵為襄城公,卒,贈襄城王。 神元後又有建德公嬰文、真定侯陸,並仕太武,特獲封爵。 武陵侯因、長樂王壽樂,並章帝之後也。 因從道武平中原,以功封曲逆侯。 太武時,改爵武陵。 壽樂位選部尚書、南安王,改封長樂王。 文成即位,壽樂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矜功,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並伏法。 望都公頽,昭帝之後也。 隨道武平中原,賜爵望都侯。 太武以頽美儀容,進止可觀,使迎左昭儀于蠕蠕,進爵為公。 卒。 曲陽侯素延、順陽公鬱、宜都王目辰,並桓帝之後也。 素延以小統從道武征討諸部,初定并州,為刺史。 道武之驚于柏肆也,并州守將封竇真為逆,素延斬之。 時道武意欲撫悅新附,悔參合之誅,而素延殺戮過多,坐免官。 中山平,拜幽州刺史,豪奢放逸,左遷上谷太守。 後賜爵曲陽侯。 時道武留心黃、老,欲以純風化俗;雖乘輿服禦,皆去雕飾。 素延奢侈過度,帝深銜之,積其過,因征,坐賜死。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