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至洛,執問菩薩、雙蒙等,具得情狀。 帝以疾臥含溫室,夜引後,並列菩薩等於戶外。 後臨入,令搜衣中,稱有寸刃便斬。 後頓首泣謝,乃賜坐東楹,去禦筵二丈餘。 孝文令菩薩等陳狀,又讓後曰:「汝有妖術,可具言之。 」後乞屏左右,有所密狀。 孝文敕中常侍悉出,唯令長秋卿白整在側,取衛直刀拄之。 後猶不言。 孝文乃以綿堅塞整耳,自小語再三呼整,無所應,乃令後言。 事隱,人莫知之。 高祖乃喚彭城、北海二王令入坐,言:「昔是汝嫂,今便他人,但入勿避。 」又曰:「此老嫗欲白刃插我肋上,可窮問本未,勿有所難。 」又云:「馮家女不能復相廢逐,且使在宮中空坐,有心乃能自死,汝等勿謂吾猶有情也。 」帝素至孝,猶以文明太后故,未行廢。 二王出,乃賜後辭死訣,再拜稽首涕泣。 及入宮後,帝命中官有問于後,後罵曰:「我天子婦,當面對,豈令汝傳也!」帝怒,敕後母常入,示與後狀,常撻之百餘乃止。 帝尋南伐,且留京師。 雖以罪失寵,而夫人嬪妾奉之如法。 唯令世宗在東宮,無朝謁之事。 帝疾甚,謂彭城王勰曰:「後宮久乖陰德,自絶于天,吾死後可賜自盡別宮,葬以後禮,庶掩馮門之大過。 」帝崩,梓宮達魯陽,乃行遺詔。 北海王詳奉宣遺旨,長秋卿白整等入授後藥。 後走呼,不肯引決,曰:「官豈有此也!是此諸王輩殺我耳。 」整等執持強之,乃含椒而盡。 梓宮次雒南,咸陽王禧等知審死,相視曰:「若無遺詔,我兄弟亦當作計去之。 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殺我輩也?」謚曰幽皇后,葬長陵塋內。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司徒公肇之妹也。 父揚,母蓋氏,凡四男三女,皆生於東裔。 孝文初,乃舉室西歸。 近龍城鎮,鎮表後德色婉艷。 及至,文明太后親幸北部曹見後,奇之,入掖庭,時年十三。 初,後幼曾夢在堂內立,而日光自窗中照之,灼灼而熱,後東西避之,光猶斜照不已。 如是數夕,怪之,以白其父颺。 颺以問遼東人閔宗。 宗曰:「此奇征也。 昔有夢月入懷,猶生天子,況日照之征!此女將被帝命,誕育人君之象也。 」後生宣武及廣平王懷、長樂公主。 馮昭儀寵盛,密有母養帝心。 後自代如洛陽,暴薨于汲郡之共縣,或雲昭儀所賊也。 宣武之為皇太子,二日一朝幽後,後拊念慈愛有加。 孝文出征,宣武入朝,必久留後宮,親視櫛沐,母道隆備。 其後有司奏請加號,謚曰文昭貴人。 孝文從之。 宣武踐阼,追尊配饗。 後先葬在長陵東南,陵制卑局,因就起山陵,號終寧陵。 置邑戶五百家。 明帝時,更上尊號太后,以同漢、晉之典,正姑婦之禮,廟號如舊文昭。 遷靈櫬于長陵兆內西北六十步。 初,開終寧陵數丈,于梓宮上獲大蛇,長丈餘,黑色,頭有王字,蟄而不動;靈櫬既遷,還置蛇舊處。 宣武順皇后于氏,太尉烈弟勁之女也。 宣武始親政事,烈時為領軍,總心膂之任。 以嬪禦未備,左右諷諭,稱後有容德,帝乃迎入為貴人。 時年十四,甚見寵愛,立為皇后。 ”後靜默寬容,性不妒忌。 生皇子,三歲夭沒。 其後暴崩,宮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議歸咎于高夫人。 葬永泰陵,謚曰順皇后。 宣武皇后高氏,文昭皇后弟偃之女也。 宣武納為貴嬪,生皇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 後拜為皇后,甚見禮重。 性妒忌,宮人希得進禦。 及明帝即位,上尊號曰皇太后。 尋為尼,居瑤光寺。 非大節慶不入宮中。 建德公主始五六歲,靈太后出覲母武邑君,時天文有變,靈太后欲以當禍,是夜暴崩,天下冤之。 喪還瑤光佛寺,殯皆以尼禮。 初,孝文幽後之寵也,欲專其愛,後宮接禦,多見阻遏。 孝文時言于近臣,稱婦人妒防,雖王者亦不能免,況士庶乎。 宣武高後悍忌,嬪禦有至帝崩不蒙侍接者。 由是在洛二十餘年,皇子全育者唯明帝而已。 宣武靈皇后胡氏,安定臨涇人,司徒國珍女也。 母皇甫氏,產後之日,赤光四照。 京兆山北縣有趙胡者,善於卜相,國珍問之,胡云:「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勿過三人知也。 」後姑為尼,頗能講道。 宣武初,入講禁中。 積歲,諷左右稱後有姿行。 帝聞之,乃召入掖庭,為充華世婦。 而椒庭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 唯後每稱:「夫人等言,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塚嫡也?」明帝在孕,同列猶以故事相恐,勸為諸計。 後固意確然,幽夜獨誓,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不辭。 既誕明帝,進為充華嬪。 先是,宣武頻喪皇子,自以年長,深加慎護,為擇乳保,皆取良家宜子者,養于別宮,皇后及充華皆莫得而撫視焉。 及明帝踐阼,尊後為皇太妃,後尊為皇太后。 臨朝聽政,猶曰殿下,下令行事。 後改令稱詔,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 太后以明帝沖幼,未堪親祭,欲傍《周禮》夫人與君交獻之義,代行祭禮。 禮官博議以為不可,而太后欲以幃幔自鄣,觀三公行事。 重問侍中崔光,光便據漢和熹鄧後薦祭故事。 太后大悅,遂攝行初祀。 太后性聰悟,多才藝,姑既為尼,幼相依託,略得佛經大義。 親覽萬機,手筆斷決。 幸西林園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者罰之。 又自射針孔,中之,大悅,賜左右布帛有差。 先是,太后敕造申訟車,時禦焉。 出自雲龍大司馬門,從宮西北,入自千秋門,以納冤訟。 又親策孝、秀、州郡計吏于朝堂。 太后與明帝幸華林園,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賦七言詩。 太后詩曰:「化光造物含氣貞。 」明帝詩曰:「恭己無為賴慈英。 」王公以下賜帛有差。 太后父薨,百僚表請公除,太后不許。 尋幸永寧寺,觀建剎于九級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數萬人。 及改葬文昭高後,太后不欲令明帝主事,乃自為喪主。 出至終寧陵,親奠遣事,還哭于太極殿,至于訖事,皆自主焉。 後幸嵩高山,夫人、九嬪、公主以下從者數百人,升于頂中。 廢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例。 尋幸闕口溫水,登鷄頭山,自射象牙簪,一發中之,敕示文武。 時太后逼幸清河王懌,淫亂肆情,為天下所惡。 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奉明帝于顯陽殿,幽太后于北宮,于禁中殺懌。 其後太后從子都統僧敬與備身左右張車渠等數十人謀殺叉,復奉太后臨朝。 事不克,僧敬坐徙邊,車渠等死,胡氏多免黜。 後明帝朝太后于西林園,宴文武侍臣,飲至日夕,叉乃起至太后前自陳,外雲太后欲害己及騰。 太后答云:「無此語。 」遂至于極昏。 太后乃起執明帝手下堂,言:「母子不聚久,今暮共一宿,諸大臣送我入。 」太后與帝向東北小閣,左衛將軍奚康生謀殺叉不果。 第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