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國民生活白皮書的資料,二○○三年「養育一個孩子的費用」約為一千三百萬日元。 但是文部科學省二○○二年度「孩子學習調查」及「學生生活調查」所提出的數字是,除了小學之外,如果小孩讀的都是私立學校(幼兒園、國中、高中、大學),學雜費、住宿生活費加起來,必須花一千八百萬日元以上。 如果連小學都念私立小學,很容易就跨過二千萬日元大關。 另外,在年收入未滿一千萬日元的家庭里,如果有一個孩子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學,教育費就占了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 難怪養兒育女的世代會認為生活拮據。 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 仔細瞧瞧繳交高額稅金者的名單,沒有一位是自一流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 「把錢花在教育上是浪費」就是現實中的狀況。 上補習班的孩子,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當、方便面解決三餐,這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及腦部的發育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但是面對這麼多的負面因子,父母還是拼命讓孩子去補習,希望孩子擠進一流學校或明星大學。 現在日本的教育制度,還是停留在工業化社會時代;也就是說,日本的教育是在量產高於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才。 很諷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教育體系下,被教出來的「優秀」孩子,並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 從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進入社會之後,不是不會工作而慘遭裁員,就是根本不就業;甚至因為沒有就業的原動力而淪為尼特族。 投入教育的金錢和得到的成果,似乎扯不上任何關系。 因此,做父母的與其為這種無意義的事情浪費金錢,不如多投資些「時間」在孩子身上。 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把社會的殘酷面告訴孩子,指導孩子如何突破困難、沖過險境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 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父母的只要常和孩子對話,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會上的經驗。 同時,也可以趁機聆聽孩子聊學校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 要培養孩子人生觀及人生哲學,親子之間的溝通對話是絕對必要的。 不管是學校或是補習班的老師,都無法教導孩子人生的意義及生活方式。 因為學校里的老師,通過教師鑒定獲得錄取之後,即認定了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的社會經驗值等於零。 一個不曾被社會狂風巨浪吞噬、不曾受上司的欺負、不曾被同事打壓、不曾為轉業而煩惱的人,當然無法教孩子認清人生的意義及生活的方式。 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錢(2)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M型社會》
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