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丙子朔,命王樸如河陰按行河堤,立斗門于汴口。 壬午,命侍衛都指揮使韓通、宣徽南院使吳廷祚,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浚汴水。 甲申,命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自大梁城東導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陳、潁之漕,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發畿內及滑、亳丁夫數千以供其役。 丁亥,開封府奏田稅舊一十萬二千餘頃,今按行得羡田四萬二千餘頃,敕減三萬八千頃。 諸州行田使還,所奏羡田,減之仿此。 淮南饑,上命以米貸之。 或曰:「民貧,恐不能償。 」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之解哉!安在責其必償也!」 庚申,樞密使王樸卒。 上臨其喪,以玉鉞卓地,慟哭數四,不能自止。 樸性剛而鋭敏,智略過人,上以是惜之。 甲子,詔以北鄙未復,將幸滄州,命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扞西山路,以宣徽南院使吳廷祚權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三司使張美權大內都部署。 丁卯,命侍衛親軍都虞侯韓通等將水陸軍先發。 甲戌,上發大梁。 夏,四月,庚寅,韓通奏自滄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柵于乾寧軍南,補壞防,開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 辛卯,上至滄州,即日帥步騎數萬發滄州,直趨契丹之境。 河北州縣非車駕所過,民間皆不之知。 壬辰,上至乾寧軍,契丹寧州刺史王洪舉城降。 乙未,大治水軍,分命諸將水陸俱下,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太祖皇帝為水路都部署。 丁酉,上禦龍舟沿流而北,舳艫相連數十里。 己亥,至獨流口,溯流而西。 辛丑,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廷暉以城降。 自是以西,水路漸隘,不能勝巨艦,乃舍之。 壬寅,上登陸而西,宿于野次,侍衛之士不及一旅,從官皆恐懼。 胡騎連群出其左右,不敢逼。 癸卯,太祖皇帝先至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舉城降,上入瓦橋關。 內斌,平州人也。 甲辰,契丹莫州刺史劉楚信舉城降。 正月,乙巳朔,侍衛親軍都揮使、天平節度使李重進等始引兵繼至,契丹瀛州刺史高彥暉舉城降。 彥暉,薊州人也。 於是關南悉平。 丙午,宴諸將於行宮,議取幽州。 諸將以為:「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上不悅。 是日,趣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發,據固安。 上自至安陽水,命作橋,會日暮,還宿瓦橋,是日,上不豫而止。 契丹主遣使者日馳七百里詣晉陽,命北漢主發兵撓周邊,聞上南歸,乃罷兵。 戊申,孫行友奏拔易州,擒契丹刺史李在欽,獻之,斬于軍市。 己酉,以瓦橋關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隷之。 以益津關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縣隷之。 發濱、棣丁夫數千城霸州,命韓通董其役。 庚戌,命李重進將兵出土門,擊北漢。 辛亥,以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義成節度留後陳思讓為雄州都部署,各將部兵以戍之。 壬子,上自雄州南還。 己巳,李重進奏敗北漢兵于北井,斬首二千餘級。 甲戌,帝至大梁。 六月,乙亥朔,昭義節度使李筠奏擊北漢,拔遼州,獲其刺史張丕。 丙子,鄭州奏河決原武,命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發近縣二萬餘夫塞之。 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遣使入貢,請置進奏院于京師,直隷中朝。 戊寅,詔報以「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 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於朕。 卿遠修職貢,足表忠勤,勉事舊君,且宜如故。 如此,則于卿篤始終之義,于朕盡柔遠之宜,惟乃通方,諒達予意,」唐主遣其子紀公從善與鐘謨俱入負,上問謨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備乎?」對曰:「既臣事大國,不敢復爾。 」上曰:「不然,曏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它虞。 然人生難期,至于後世,則事不可知。 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 」謨歸,以告唐主。 唐主乃城金陵,凡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第8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8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