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遠自白皋引兵趣滑州,士卒聞滑州亂,欲推光遠為主。 光遠曰:「天子豈汝輩販弄之物!晉陽之降出於窮迫,今若改圖,真反賊也!」其下乃不敢言。 時魏、孟、滑三鎮繼叛,人情大震,帝問計于劉知遠,對曰:「帝者之興,自有天命。 陛下昔在晉陽,糧不支五日,俄成大業。 今天下已定,內有勁兵,北結強虜,鼠輩何能為乎!願陛下撫將相以恩,臣請戢士卒以威;恩威兼著,京邑自安,本根深固,則枝葉不傷矣。 」知遠乃嚴設科禁,宿衛諸軍無敢犯者。 有軍士盜紙錢一幞,主者擒之,左右請釋之,知遠曰:「吾誅其情,不計其直。 」竟殺之。 由是眾皆畏服。 乙卯,以楊光遠為魏府行營都招討使、兼知行府事,以昭義節度使高行周為河南尹、東京留守,以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侯益為河陽節度使。 帝以渭州奏事皆馬萬為首,擢萬為義成節度使。 丙辰,以盧順密為果州團練使,方太為趙州刺史;既而知皆順密之功也,更以順密為昭義留後。 馮暉、孫鋭引兵至六明鎮,光遠引之渡河,半渡而擊之,暉、鋭眾大敗,多溺死,斬首三千級,暉、鋭走還魏。 杜重威、侯益引兵至汜水,遇張從賓眾萬餘人,與戰,俘斬殆盡,遂克汜水。 從賓走,乘馬渡河,溺死。 獲其黨張延播、繼祚、婁繼英,送大梁,斬之,滅其族。 史館修撰李濤上言,張全義有再造洛邑之功,乞免其族,乃止誅繼祚妻子。 濤,回之族曾孫也。 詔東都留守司百官悉赴行在。 楊光遠奏知博州張暉舉城降。 安州威和指揮使王暉聞范延光作亂,殺安遠節度使周瑰,自領軍府,欲俟延光勝則附之,敗則渡江奔吳。 帝遣右領軍上將軍李金全將千騎如安州巡檢,許赦王暉以為唐州刺史。 范延光知事不濟,歸罪于孫鋭而族之,遣使奉表待罪,戊寅,楊光遠以聞,帝不許。 吳同平章事王令謀如金陵勸徐浩受禪,誥讓不受。 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恐王暉奔吳,遣行軍司馬張朏將兵會復州兵于要路邀之。 暉大掠安州,將奔吳,部將胡進殺之。 八月,癸巳,以狀聞。 李金全至安州,將士之預于亂者數百人,金全說諭,悉遣詣闕;既而聞指揮使武彥和等數十人挾賄甚多,伏兵于野,執而斬之。 彥和且死,呼曰:「王暉首惡,天子猶赦之;我輩脅從,何罪乎!」帝雖知金全之情,掩而不問。 吳歷陽公濛知吳將亡,甲午,殺守衛軍使王宏。 宏子勒兵攻濛,濛射殺之。 以德勝節度使周本吳之勛舊,引二騎詣廬州,欲依之。 本聞濛至,將見之,其子弘祚固諫,本怒曰:「我家郎君來,何為不使我見!」弘祚合扉不聽本出,使人執濛于外,送江都。 徐誥遣使稱詔殺濛于採石,追廢為悖逆庶人,絶屬籍。 侍衛軍使郭悰殺濛妻子于和州,誥歸罪于悰,貶池州。 乙巳,赦張從賓、符彥饒、王暉之黨,未伏誅者皆不問。 梁、唐以來,士民奉使及俘掠在契丹者,悉遣使贖還其家。 吳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內樞使、忠武節度使王令謀老病無齒,或勸之致仕,令謀曰:「齊王大事未畢,吾何敢自安!」疾亟,力勸徐誥受禪。 是月,吳主下詔,禪位於齊。 李德誠等復詣金陵帥百官勸進,宋齊丘不署表。 九月,癸丑,令謀卒。 甲寅,以李金全為安遠節度使。 婁繼英未及葬梁均王而誅死,詔梁故臣右衛上將軍安崇阮與王故妃郭氏葬之。 丙寅,吳主命江夏王璘奉璽綬于齊。 冬,十月,甲申,齊王誥即皇帝位於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國號唐。 追尊太祖武王曰武皇帝。 乙酉,遣右丞相玠奉冊詣吳主,稱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曰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禦皆如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丁亥,立徐知證為江王,徐知諤為饒王。 以吳太子璉領平盧節度使、兼中書令,封弘農公。 第7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7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