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隆備:豐盛齊全。 (49)娣姒(s ì四):妯娌。 《爾雅。 釋親》:「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 」 (50)款曲:慇勤應酬。 (51)伯仲:猶言兄弟。 舊時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為序,故以「伯仲」代指兄弟。 (52)吃吃(jTjT幾幾):語言蹇澀,形容有話說不出口。 (53)閥閲:此指世家門第。 原指世宦門前旌表功績的柱子,在門左曰「閥」,在右曰「閲」。 (54)宛(yuān 淵)若:妯娌。 《史記。 孝武本紀》:「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于先後宛若。 」《集解》注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 宛若,字也。 “宛若,女子名,後世用為妯娌的代稱。 (55)■身:孤身。 (s6)兜(d ōu )牟:也作「兜鍪」,頭盔。 (57)生其猜度(du6 奪):引起霍家父子的猜疑。 (58)南海人:指赴南海省親的霍女。 (59)折證:對證,辯白。 (60)形神喪失:形體和精神都失去憑藉。 (61)瓜州:鎮名,在鎮江對岸,江北運河入長江處。 (62)遄(chu àn 船)返:急歸。 (63)胡再不謀:為何不加商量。 再,加。 (64)將輿,帶著轎子。 輿,肩輿。 (65)風走:指隨夫遠去。 風,奔逸。 《尚書。 費誓》:「馬牛其風。 」 《疏》:「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 10971097 (66)懾息:怕得不敢粗聲喘氣。 (67 )嫡庶復有參差:指妻妾之間再出現爭執。 參差,不齊,矛盾。 (68)簪:插。 (69)釧(Chuan 川):手鐲。 (70)內,同「納」,裝人。 (71)咨白:稟白。 (72)貞:貞節,指婦女從一而終,不嫁二夫。 (73)慳(qlān謙):吝嗇 (74)速:促使。 蕩:放浪。 司文郎平陽玉平子(1) ,赴試北闈(2) ,賃居報國寺(3).寺中有餘杭生先在(4) ,王以比屋居(5) ,投刺焉[6 )。 生不之答(7).朝夕遇之,多無狀。 王怒其狂悖(8) 、交往遂絶。 一日,有少年游寺中,白服裙帽,望之傀然(9).近與接談,言語諧妙(10),心愛敬之。 展問邦族,云:「登州朱姓(11). 」 因命蒼頭設座,相對噱談(12). 餘杭生適過,共起遜坐(l3). 生居然上座,更不■拒(14) 卒然問宋(15):「亦入闈者耶?」答曰,「非也。 駕駘之才(16),無志騰驤久矣(17). 」又問:「何省?」朱告之。 生曰:“竟不進取,足知高明。 山左、右並無一字通者(18). ”宋曰:「北人固少通者,而不通者未必是小生;南人固多通者,然通者亦未必是足下(19). 」言已,鼓掌。 王和之(20),因而哄堂。 生慚忿,軒眉攘腕而大言曰(21):「敢當前命題,一校文藝乎(22)?」朱他顧而曬曰:「有何不敢!」便趨寓所,出經授王(23).王隨手一翻,指曰:「『閥黨童子將命(24). 』」生起,求筆札。 來曳之日:「口占可也。 我破已成(25):」于賓客往來之地,而見一無所知之人焉。 ,“ 王捧腹大笑。 生怒曰:「全不能文,徒事■罵,何以為人!」王力為排難(26),請另命佳題。 又翻曰:「『殷有三仁焉(27). 』」宋立應曰:「三子者不同道(28),其趨一也(29). 夫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生遂不作,起曰:「其為人也小有才。 」遂去。 王以此益重宋。 邀入寓窒,款言移晷(30),盡出所作質宋(31). 宋流覽絶疾,逾刻已盡百首(32),曰:「君亦沉深子此道1099者?然命筆時,無求必得之念,而尚有冀悻得之心,即此已落下乘(33). 」遂取閲過者一一「詮說。 王大悅,師事之;使庖入以蔗糖作水角(34). 宋啖而甘之,曰:」生平未解此味,煩異日更一作也(35). “從此相得甚歡。 宋三五日輒一至,王必為之設水角焉。 徐杭生時一遇之,雖不甚傾談,而傲睨之氣頓減。 一日,以窗藝示宋(36). 宋見諸友圈贊已濃(37),目一過,推 置案頭,不作一語。 生疑其未閲,復清之,答已覽竟。 生又疑其不解。 宋曰:「有何難解,但不佳耳!」生曰,「一覽丹黃(38),何切不佳?」宋便誦其文,如夙讀者。 且誦且訾(39). 生■■汗流(40),不言而去。 移時,宋去;生人,堅請王作(41). 王拒之。 生強搜得,見文多圈點,笑曰:「此大似水角子!」工故樸訥,■然而已。 次日,宋至,王具以告。 宋怒曰:「我謂‘南人不復反矣(42),傖楚何敢乃爾(43)!必當有以報之!」王力陳輕薄之戒以勸之,宋深感佩。 既而場後,以文示宋,宋頗相許(44). 偶與涉歷殿閣,見一瞽僧坐廊下,設藥賣醫。 來訝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請教。 」因命歸禽取文。 遇餘杭生,遂與俱來。 王呼師而參之。 僧疑其問醫者,便詰癥候(45). 王具白請教之意。 僧笑曰:「是誰多口?無目何以論文?」王請以耳代目。 僧曰,「三作兩千餘言,誰耐久聽!不如焚之,我視以鼻可也。 」王從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頷之曰:「君初法大家(46),雖未逼真,亦近似矣。 我適受之以脾。 」問:「可中否?」曰:「亦中得。 」餘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燒試之。 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歸、胡何解辦此(47)!」 生大駭,始焚己作。 僧日:「適領一藝,未窺全豹(48),何忽(47)異另易一人來也?」生託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 」僧嗅其餘灰,咳逆數聲,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49),強受之以膈(50);再焚,則作惡矣。 」生慚而退。 數日榜放,生竟領薦(51);王下第(52). 生與王走告僧。 僧嘆曰:「仆雖盲于目,而不1100盲于鼻;簾中人並鼻言矣(53). 」 第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中》
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