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娥;神話中的月中女神,相傳為后羿之妻,因竊食不死之藥而奔月。 詳見《淮南子。 覽冥》。 ■,為「恆」的俗字。 漢人為避漢文帝(劉恆) 諱,改「恆」為「常」。 常娥,通作「嫦娥」。 (43)主母:即西王母,神話中的女神。 見《穆天子傳》和《山海經》。 (44)臨存:省問。 指地位或輩份高的人,探視、問候地位或輩份低的人。 (45)悵悵靡適:迷迷糊糊地不知向哪裡去(悵悵,無所見的樣子。 靡適,無所適從。 適,往,至。 (46)提之: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投之」。 (47)賒死:緩期處死。 求饒的委婉說法。 (48)廣寒:廣寒宮,即月宮。 詳《勞山道士》注。 (49)緩頰:此謂術情。 (50)漏三下:即三更天。 (51)凝妝:盛妝。 (52)“醫巫厭勝者:猶言治病除邪之人。 巫,巫師,迷信職業者,借託鬼神而為人驅除禍祟。 厭勝,古時迷信,指以法術加害於人。 (53)捧心效西子:此謂顛當妄自模仿嫦娥。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據說她因患心病而常常捧心皺眉,同村醜女以為美,亦捧心皺眉以倣傚之。 見《莊子。 天運》。 (54)觀音;佛教菩薩名,即觀世音,也稱觀自在。 唐人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只稱觀音,本男性,唐宋後訛為女像,又變為妙莊玉女。 (55)跌坐:結枷跌坐的略稱。 俗稱盤腿打坐。 詳《耳中人》注。 (56)瓠犀:瓠(葫蘆)中子,潔白整齊,因以喻美女之齒,見《詩。 衛風。 碩人》。 (57)龍女:神話中龍王之女。 《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載,婆竭羅龍王之女,八歲領悟佛法,遂現成佛之相。 小說中龍女為觀音侍者,見《西遊記》。 (58)朝參:此謂向上參拜。 朝,向,對。 (59)蹴(c ù促)之:用腳踢她。 (60)鳳鈎:對嫦娥之足的美稱。 鈎,言其足小而弓彎如鈎。 (61)夙根:前世根業。 夙,夙世,佛教謂前生。 根,根業,根性、業力。 詳《聊齋自志》注。 (62)嚴禦:謂嚴加管教。 (63)懈骨作酣態:謂模仿貴妃醉酒後倦怠慵懶的樣子。 懈,倦怠。 (64)妃子已作馬嵬薨:謂跌死。 據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 ),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引兵入關,玄字倉皇逃蜀。 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馬 嵬鎮),衛兵嘩變,殺死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楊貴妃死,葬馬嵬坡。 (65)廳事:此指私宅堂屋。 (66)即: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郎」。 (67)邂逅暴殂:偶然暴死。 殂,死。 (68)蘇:甦醒,復活。 (69)支:同「肢」。 (70)券證署尾:在券證的末尾署名。 券證,此指婢女贖身的契約。 署尾,即署紙尾,本謂公文于長官名後隨附畫押,此指讓村老署名畫押作保。 (71)撲,打。 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樸」。 (72)厲禁:嚴厲的禁條,《周禮。 秋官。 司隷》:「守王宮與野舍之厲禁。 」 (73)一笑■:一笑一■;笑一聲,皺一下眉。 ■,同「顰」。 《韓非子。 內儲》上:「吾聞明主之愛一■一笑,■有所■,而笑有所笑。 」 (74)「凡哀者」四句:此以陰陽轉化之論,說明樂極生悲的道理。 陰、陽,是古代解釋萬物化生的哲學概念。 《易。 繫辭》上:「陰陽不側之謂神。 」 《疏》:「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主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 」 (75)告之以漸:把出現禍患的跡象告訴你。 (76)拔脫:謂從迷悟中超拔、解脫出來。 (77)憮然為間:悵然自失了一小會。 憮然,悵然自失的樣子。 語出1078《論語。 微于》。 (78)「是鄉」三句:此處快樂,終老于此也可以了,而仙人為什麼卻有所憂慮呢? (79)長困: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長固」,不亨:不順利。 亨,通。 鞠樂如 鞠樂如,青州人。 妻死(1) ,棄家而去。 後數年,道服荷蒲團至(2).經宿欲去,戚族強留其衣杖(3).鞠托閒步至村外,室中服具,皆冉冉飛出,隨之而去。 據《聊齋誌異》鑄雪齋抄本 “註釋) (1)妻死,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無「死」字。 (2) 道服荷蒲團至:穿著道土的服裝,背着蒲團回到家鄉。 荷,背負。 蒲團,宗教用物,跪拜,打坐時用以為墊。 (3) 戚族:泛指親戚。 褚生 順天陳孝廉(1) ,十六七歲時,嘗從塾師讀於僧寺,徒侶綦繁(2).內有褚生,自言山東人,攻苦講求,各不暇息;且寄宿齋中,未嘗一見其歸。 陳與最善,因詰之,答曰:「仆家貧,辦束金不易(3) ,即不能惜寸陰(4) ,而加以夜半,則我之二日,可當人三日。 」陳感其言,欲攜榻來與共寢。 褚止之曰:「且勿,且勿!我視先生,學非吾師也。 阜城門有呂先生(5) ,年雖耄,可師,請與俱遷之。 」蓋都中設帳者多以月計(6) ,月終束金完,任其留止。 於是兩生同詣呂。 呂,越之宿儒(7) ,落魄不能歸(8) ,因授童蒙(9) ,實非其志也。 得兩生甚喜;而褚又甚慧,過目輒了,故尤器重之。 兩人情好款密,晝同幾,夜同榻。 第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中》
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