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生相從于此,甚盛。 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 其慎聽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 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學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裡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于學矣。 改 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於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于此。 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 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于改過從善之心。 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于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絶望爾矣。 責 善 「責善,朋友之道。 」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 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 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 謬為諸生相從于此。 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于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 諫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 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 蓋相長也。 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校注】此篇不見于原本古文觀止。 校以四部叢刊影明刻《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 報劉一丈書 宗 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 至于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 且今之所謂孚者,何哉?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婦人狀,袖金以私之。 即門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見;立廄中仆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饑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則前所受贈金者,出報客曰:「相公倦,謝客矣!客請明日來!」即明日,又不敢不來。 夜披衣坐,聞鷄鳴,即起盥櫛,走馬抵門,門者怒曰:「為誰?」則曰:「昨日之客來。 」則怒曰:「何客之勤也?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客心恥之,強忍而與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門者又得所贈金,則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廄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 主者曰:「進!」則再拜,故遲不起,起則上所上壽金。 主者故不受,則固請。 主者故固不受,則又固請,然後命吏納之。 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 出揖門者曰:「官人幸顧我,他日來,幸無阻我也!」門者答揖。 大喜奔出,馬上遇所交識,即揚鞭語曰:「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且虛言狀。 即所交識,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某也賢!」聞者亦心許交贊之。 此世所謂上下相孚也,長者謂仆能之乎?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伏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 間道經其門,則亦掩耳閉目,躍馬疾走過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則仆之褊衷,以此長不見悅于長吏,仆則愈益不顧也。 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 」長者聞之,得無厭其為迂乎? 滄浪亭記 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