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紹,魏七兵尚書、太子太保。 祖壽仁,河東河北二郡守、秦州刺史、汾陰公。 父寶集,定陽太守。 循義少而奸俠,輕財重氣,招召膏猾,時有急難相奔投者,多能容匿之。 魏咸陽王為司州牧,用為法曹從事。 魏北海王顥鎮徐州,引為墨曹參軍。 正光末,天下兵起,顥為征西將軍,都督華、豳、東秦諸軍事,兼左仆射、西道行台,以循義為統軍。 時有詔,能募得三千人別將。 於是循義還河東,仍歷平陽、弘農諸郡,合得七千餘人,即假安北將軍、西道別將。 俄而東西二夏、南北兩華及豳州等反叛,顥進討之。 循義率所部,頗有功。 絳蜀賊陳雙熾等聚汾曲,詔循義為大都督,與行台長孫稚共討之。 循義以雙熾是其鄉人,遂輕詣壘下,曉以利害,熾等遂降。 拜循義龍門鎮將。 後循義宗人鳳賢等作亂,圍鎮城。 循義亦以天下紛擾,規自縱擅,遂與鳳賢聚眾為逆,自號黃鉞大將軍。 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 軍未至,循義慚悔,乃遣其帳下孫懷彥奉表自陳,乞一大將招慰。 魏孝明遣西北大行台胡元吉奉詔曉喻,循義降。 鳳賢等猶據險屯結,長孫稚軍于弘農,珍孫軍靈橋,未能進。 循義與其從叔善樂、從弟嘉族等各率義勇為攻取之勢,與鳳賢書示其禍福。 鳳賢降,拜鳳賢龍驤將軍、假節、稷山鎮將,夏陽縣子、邑三百戶。 封循義汾陰縣侯,邑八百戶。 爾朱榮以循義豪猾反覆,錄送晉陽,與高昂等並見拘防。 榮赴洛,以循義等自隨,置於駝牛署。 榮死,魏孝莊以循義為弘農、河北、河東、正平四郡大都督。 時高祖為晉州刺史,見循義,待之甚厚。 及爾朱兆立魏長廣王為主,除循義右將軍、陝州刺史,假安南將軍。 魏前廢帝初,以循義為持節、後將軍、南汾州刺史。 高祖起義信都,破四胡于韓陵,遣征循義,從至晉陽,以循義行并州事。 又從高祖平爾朱兆。 武帝之入關也,高祖奉迎臨潼關,以循義為關右行台,自龍門濟河。 西魏北華州刺史薛崇禮屯楊氏壁,循義以書招之,崇禮率萬餘人降。 樊子鵠之據兗州,循義從大司馬婁昭破平之。 天平中,除衛將軍、南中郎將,帶汲郡太守、頓丘、淮陽、東郡、黎陽五郡都督。 遷東徐州。 元象初,拜儀同。 沙苑之役,從諸軍退。 還,行晉州事。 封祖業棄城走,循義追至洪洞,說祖業還守,而祖業不從。 循義還據晉州,安集固守。 西魏儀同長孫子彥逼城下,循義開門伏甲以待之,子彥不測虛實,於是遁去。 高祖甚嘉之,就拜晉州刺史、南汾、東雍、陝四州行台,賞帛千匹。 循義在州,擒西魏所署正平太守段榮顯。 招降胡酋胡垂黎等部落數千口,表置五城郡以安處之。 高仲密之叛,以循義為西南道行台,為掎角聲勢,不行。 尋除齊州刺史,以黔貨除名。 追其前守晉州功,復其官爵,仍拜衛尉卿。 時山胡侵亂晉州,遣循義追討,破之。 進爵正平郡公,加開府。 世宗以高祖遺旨,減封二百戶,別封循義為平鄉男。 天保初,除護軍,別封藍田縣公,又拜太子太保。 五年七月卒,時年七十七。 贈晉太華三州諸軍事、司空、晉州刺史,贈物三百段。 子文殊嗣。 循義從弟嘉族,性亦豪爽。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稍遷正平太守。 屬高祖在信都,嘉族聞而赴義。 從平四胡于韓陵,除華州刺史。 及賀拔岳拒命,令嘉族置騎河上,以禦大軍。 嘉族遂棄其乘馬,浮河而度,歸於高祖。 由是拜揚州刺史,卒於官。 子震,字文雄。 天平初,受旨鎮守龍門,陷于西魏。 元象中,方得逃還。 高祖嘉其至誠,除廣州刺史。 後從慕容紹宗討侯景,以功別封膚施縣男。 天保四年,從討山胡,破茹茹,並有功績,累遷譙州刺史。 循義從子元穎,父光熾,東雍州刺史、太常卿。 元穎廉謹有信義,起家永安王參軍。 行秀容縣事,有清名。 累轉定州別駕,舉清平勤干,除漁陽太守。 叱列平,字殺鬼,代郡西部人也,世為酋帥。 平有容貌,美鬚髯,善騎射。 襲第一領民酋長,臨江伯。 孝昌末,拔陵反叛,茹茹餘眾入寇馬邑,平以統軍屬,有戰功,補別將。 後牧子作亂,劉胡侖、斛律可那律俱時構逆,以平為都督,討定胡侖等。 魏孝莊初,除武衛將軍。 隨爾朱榮破葛榮,平元顥,遷中軍都督、右衛將軍,封癭陶縣伯,邑七百戶。 榮死,平與榮妻及爾朱世隆等北走。 長廣王曄立,授右衛將軍,加京畿大都督。 時爾朱氏凌僭,平常慮危禍,會高祖起義,平遂歸誠。 從平鄴,破四胡于韓陵。 仲遠既走,以平為東郡大行台。 軍還,從高祖平爾朱兆。 復從領軍婁昭討樊子鵠平之。 授使持節、華州刺史。 高仲密之叛,平從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 武定初,除廓州刺史。 五年,加儀同三司,鎮河陽。 八年,進爵為侯。 天保初,授兗州刺史,尋加開府,別封臨洮縣子。 三年,與諸將南討江淮,克陽平郡。 陳人攻圍廣陵,詔平統河南諸軍赴援,陳人退,乃還。 五年夏,卒於州,時年五十一。 贈瀛滄幽三州軍事、瀛州刺史、中書監,謚曰莊惠。 子孝中嗣。 弟長乂。 武平末,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封新寧王。 隋開皇中,上柱國,卒於涇州長史。 雖無他伎,前在官以清幹著稱。 步大汗薩,太安狄那人也。 曾祖榮,仕魏歷金門、化正二郡太守。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齊書》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