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無一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閒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一不是尋常的行事。 然而詩人偏于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 (施紹文) 憶江上吳處士 憶江上吳處士 賈島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這首詩「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是賈島的名句,為後代不少名家引用。 如宋代周邦彥《齊天樂》詞中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元代白樸《梧桐雨》雜劇中的「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都是化用這兩句名句而成的,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詩是為憶念一位到福建一帶去的姓吳的朋友而作。 開頭說,朋友坐著船前去福建,很長時間了,卻不見他的消息。 接著說自己居住的長安已是深秋時節。 強勁的秋風從渭水那邊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出一派蕭瑟的景象。 為什麼要提到渭水呢?因為渭水就在長安郊外,是送客出發的地方。 當日送朋友時,渭水還未有秋風;如今渭水吹着秋風,自然想起分別多時的朋友了。 此刻,詩人憶起和朋友在長安聚會的一段往事:「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他那回在長安和這位姓吳的朋友聚首談心,一直談到很晚。 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電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陣寒意。 這情景還歷歷在目,一轉眼就已是落葉滿長安的深秋了。 結尾是一片憶念想望之情。 「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由於朋友坐的船還沒見回來,自己也無從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遙望遠天盡處的海雲,希望從那兒得到吳處士的一些消息了。 這首詩中間四句言情謀篇都有特色。 在感情上,既說出詩人在秋風中懷念朋友的淒冷心情,又憶念兩人往昔過從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輓住了「蟾蜍虧復圓」,又向下引出了「蘭橈殊未返」。 其中「渭水」、「長安」兩句,是此日長安之秋,是此際詩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襯出「閩國」離長安之遠(回應開頭),以及「海雲端」獲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結尾)。 細針密縷,處處見出詩人行文構思的縝密嚴謹。 「秋風」二句先敘述離別處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輓一筆,再倒敘昔日相會之樂,行文曲折,而且筆勢也能提挈全詩。 全詩把題目中的「憶」字反覆勾勒,筆墨厚重飽滿,是一首生動自然而又流暢的抒情佳品。 (劉逸生) 雪晴晚望 雪晴晚望 賈島 倚杖望晴雪,溪雲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賈島長安應舉落第,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這首詩大約寫於此時。 詩中展現了時景常情,又寫得獨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現出清冷的詩風。 詩題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詩內容。 詩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畫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讀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雲幾萬重。 」起筆即點出「望」字。 薄暮時分,雪霽天晴,詩人乘興出遊,倚着手杖向遠處眺望。 遠山近水,顯得更加秀麗素潔。 極目遙天,在夕陽斜照下,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雲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歸」、「下」二字勾勒出山間的生氣和動態。 在遍山皚皚白雪中,有採樵人沿著隱隱現出的一綫羊腸小道,緩緩下山,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 白屋的背後則是冷光閃閃、含山欲下的夕陽。 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 樵人初歸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透出了如他的詩風那種清冷。 詩人視線又移向另一角度。 那邊是「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遠處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 勁松鬱鬱蒼蒼,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續生於石松之間,而傲立的古松又衝破煙霧聳向雲天。 「野火」、「斷煙」是一聯遠景,它一明一暗,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岡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別旺盛,「野火」豈能燒盡?「石松」堅操勁節,形象高大純潔,「斷煙」又怎能遮掩? 詩人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後美景,夜幕漸漸降臨,不能再盤桓延佇了。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騁目娛懷的歸途上,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平添了更濃郁的詩意。 這一收筆,吐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 賈島少年為僧,後雖還俗,但屢試不第,仕途偃蹇,此時在落第之後,棲身荒山古寺,暮游之餘,恍如倦鳥歸巢,聽到山寺晚鐘,禁不住心潮澎湃。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詩人頓萌瞿曇歸來之念了。 為什麼這樣理解「聞打暮天鐘」?就在寫這首詩的圭峰草堂寺裡,賈島曾寫過一首《送無可上人》,為無可南遊廬山西林寺贈別,最後二句云:「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儘管此後賈島並未去天台山再度為僧,與無可結近鄰,但在寫詩當時,無疑是起過這種念頭的。 這應是「聞打暮天鐘」一語含義的絶好參證。 同時,作者在那首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之下自註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這幾句在表現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歸臥故山」的思想。 「聞打暮天鐘」作為詩的尾聲,又起着點活全詩的妙用。 前六句逶迤寫來,景色全是靜謐的,是望景。 七句一轉,緊接着一聲清脆的暮鐘,由視覺轉到了聽覺。 這鐘聲不僅驚醒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活潑潑的局面。 讀完末句,回味全詩,總覺繪色繪聲,餘韻無窮。 (馬君驊) 暮過山村 暮過山村 賈島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賈島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著稱,這一首詩充分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 起句從聽覺形象寫起。 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數里聞寒水」。 在「數里」的範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淒冷。 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 這一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相互襯托,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 首聯點題,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 頷聯,重點描摹山區蕭騷陰森的景象:「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鴟鴞一類的鳥。 這種怪禽在荒漠淒寂的曠野上鳴叫,本來就令人聞而驚惶不安;剛好又碰上夕陽下山,山區漸漸暗黑下來,孤單的行人此時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慄。 這兩句詩寫聲寫色,聲色均駭人聽聞。 詩的境界幽深險僻,自是賈島本色。 第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