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為第二段。 董大彈琴,確實身手不凡。 「先拂」句是寫彈琴開始時的動作。 古琴七弦,配宮、商、角、徵、羽及變宮、變徽為七音。 董大輕輕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為曲調開始時遲緩而低沉。 琴聲一起,「四郊秋葉」被驚得摵摵(shè;設)而下。 一個「驚」字,出神入化,極為生動。 詩人不由得讚歎起「董夫子」來,說他的演奏簡直象是「通神明」,不只驚動了人間,連深山妖精也悄悄地來偷聽了!「言遲」兩句概括董大的技藝。 「言遲更速」、「將往複旋」,指法是如此嫻熟,得心應手,那抑揚頓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從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來。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亂,那麼琴聲究竟如何呢?詩人不從正面着手,卻以種種形象的描繪,來烘托那淒惻動聽的聲音。 琴聲忽縱忽收時,就象空廓的山間,群鳥散而復聚。 曲調低沉時,就象浮雲蔽天;清朗時,又象雲開日出。 嘶啞的琴聲,彷彿是失群的雛雁,在暗夜裡發出辛酸的哀鳴,嘶酸的音調,正是胡兒戀母聲的繼續。 詩到此忽然宕開一筆,又聯想起當年文姬與胡兒訣別時的情景,照應了第一段蔡女琴聲,而且以雛雁喻胡兒,更使人感覺到琴音的悲切。 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來反襯琴聲的巨大魅力。 琴聲迴蕩,河水為之滯流,百鳥為之罷鳴,世間萬物都為琴聲所感動了,這不是「通神明」了嗎?其實,川不會真靜,鳥不會罷鳴,只是因為琴聲迷住了聽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聲而已。 詩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彈琴不僅僅是動聽而已,他還能完美地傳遞出琴曲的神韻。 側耳細聽,那幽咽的聲音,充滿着漢朝烏孫公主遠托異國、唐朝文成公主遠度沙塵到邏娑(拉薩的另一音譯)那樣的異鄉哀怨之情。 這與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詩人才從正面描寫琴聲,而且運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 「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經變調,就忽然「飄灑」起來。 忽而象「長風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掃過樹梢的泉水颯颯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發出呦呦的鳴聲。 輕快悠揚,變幻無窮,怎不使聽者心醉入迷呢? 這一段,詩人洋洋灑灑,酣暢淋漓,從不同的角度表現董大彈奏《胡笳弄》的情景。 由於董大爐火純青的技藝,蔡女「十八拍」豐富的琴韻得到充分的體現。 詩人對董大的贊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 最後四句,是「兼寄房給事」的。 唐朝帝都長安,皇宮面南坐北,禁中左右兩掖分別為門下、中書兩省。 「鳳凰池」指的是中書省,青瑣門是門下省的闕門。 給事中正是門下省之要職。 詩沒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邇宮庭,官位令人羡艷。 最後,詩以贊語作結。 房琯不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脫略。 這樣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這裡也暗示董庭蘭得遇知音,可幸可羡。 而李頎對董彈《胡笳弄》的欣賞,以及所作的傳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為。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首詩關聯着三方面──董庭蘭、蔡琰和房琯.寫董庭蘭的技藝,要通過他演奏《胡笳弄》來寫。 要寫《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聯繫起來,既聯繫她的創作,又聯繫她的身世、經歷和她所處的特殊環境。 全詩的特色就在於巧妙地把演技、琴聲、歷史背景以及琴聲所再現的歷史人物的感情結合起來,筆姿縱橫飄逸,忽天上,忽地下,忽歷史,忽目前。 既周全細緻又自然渾成。 最後對房給事含蓄的稱揚,既為董庭蘭祝賀,也多少寄託着作者的一點傾慕之情。 李頎此時雖久已去官,但並未忘情宦事,他是多麼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顯身手啊! (姚奠中) 送魏萬之京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魏萬後改名魏顥。 他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 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賞識他,並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 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 魏萬比李頎晚一輩,然而從此詩看,兩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於洛陽。 一開首,「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後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 「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 「鴻雁不堪愁裡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 「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淒切。 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 雲山,一般是令人嚮往的風景,而對於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 他鄉遊子,于此為甚。 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 「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複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 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 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 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然而詩人為什麼不用城關雄偉、禦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禦苑砧聲」,發人深想。 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裡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 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着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 這裡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禦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 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 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於煉句而為後人所稱道。 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 先出「鴻雁」、「雲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後寫「愁裡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 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禦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繫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姚奠中)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絶,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