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素覽書,即日出之。 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轉巴陵王國左常侍。 景素為荊州,淹從之鎮。 少帝即位,多失德。 景素專據上流,咸勸因此舉事。 淹每從容諫曰:「流言納禍,二叔所以同亡;抵局銜怨,七國于焉俱斃。 殿下不求宗廟之安,而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于姑蘇之台矣。 」景素不納。 及鎮京口,淹又為鎮軍參軍事,領南東海郡丞。 景素與腹心日夜謀議,淹知禍機將發,乃贈詩十五首以諷焉。 會南東海太守陸澄丁艱,淹自謂郡丞應行郡事,景素用司馬柳世隆。 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選部,黜為建安吳興令。 淹在縣三年。 升明初,齊帝輔政,聞其才,召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 俄而荊州刺史沈攸之作亂,高帝謂淹曰:「天下紛紛若是,君謂何如?」淹對曰:「昔項強而劉弱,袁眾而曹寡,羽號令諸侯,卒受一劍之辱,紹跨躡四州,終為奔北之虜。 此謂『在德不在鼎』。 公何疑哉?」帝曰:「聞此言者多矣,試為慮之。 」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勝也;寬容而仁恕,二勝也;賢能畢力,三勝也;民望所歸,四勝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也。 彼志鋭而器小,一敗也;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搢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 故雖豺狼十萬,而終為我獲焉。 」帝笑曰:「君談過矣。 」是時軍書表記,皆使淹具草。 相國建,補記室參軍事。 建元初,又為驃騎豫章王記室,帶東武令,參掌詔冊,並典國史。 尋遷中書侍郎。 永明初,遷驍騎將軍,掌國史。 出為建武將軍、廬陵內史。 視事三年,還為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尋復以本官領國子博士。 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時明帝作相,因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僚。 」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 」於是彈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併贓貨巨萬,輒收付廷尉治罪。 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劾治,內外肅然。 明帝謂淹曰:「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 」 明帝即位,為車騎臨海王長史。 俄除廷尉卿,加給事中,遷冠軍長史,加輔國將軍。 出為宣城太守,將軍如故。 在郡四年,還為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尋為秘書監。 永元中,崔慧景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稱疾不往。 及事平,世服其先見。 東昏末,淹以秘書監兼衛尉,固辭不獲免,遂親職。 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 且天時人事,尋當翻覆。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臨事圖之,何憂之有?」頃之,又副領軍王瑩。 及義師至新林,淹微服來奔,高祖板為冠軍將軍,秘書監如故,尋兼司徒左長史。 中興元年,遷吏部尚書。 二年,轉相國右長史,冠軍將軍如故。 天監元年,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戶。 淹乃謂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于此。 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身草萊耳。 」其年,以疾遷金紫光祿大夫,改封醴陵侯。 四年卒,時年六十二。 高祖為素服舉哀。 賻錢三萬,布五十匹。 謚曰憲伯。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 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並《齊史》十志,並行于世。 子篔襲封嗣,自丹陽尹丞為長城令,有罪削爵。 普通四年,高祖追念淹功,復封篔吳昌伯,邑如先。 任昉,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漢御史大夫敖之後也。 父遙,齊中散大夫。 遙妻裴氏,嘗晝寢,夢有彩旗蓋四角懸鈴,自天而墜,其一鈴落入裴懷中,心悸動,既而有娠,生昉。 身長七尺五寸。 幼而好學,早知名。 宋丹陽尹劉秉闢為主簿。 時昉年十六,以氣忤秉子。 久之,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遷征北行參軍。 永明初,衛將軍王儉領丹陽尹,復引為主簿。 儉雅欽重昉,以為當時無輩。 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轉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以父憂去職。 性至孝,居喪盡禮。 服闋,續遭母憂,常廬于墓側,哭泣之地,草為不生。 服除,拜太子步兵校尉、管東宮書記。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