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義軍船率小陋,慮水戰不敵,至蕪湖,元景大喜,倍道兼行,聞石頭出戰艦,乃于江寧步上,于板橋立柵以自固。 進據陰山,遣薛安都率馬軍至南岸,元景潛至新亭,依山建壘,東西據險。 世祖復遣龍驤將軍、行參軍程天祚率眾赴之。 天祚又于東南據高丘,屯寨柵。 凡歸順來奔者,皆勸元景速進,元景曰:「不然。 理順難恃,同惡相濟,輕進無防,實啟寇心。 當倚我之不可勝,豈幸寇之不攻哉!」元景壘營未立,為龍驤將軍詹叔兒覘知之,勸劭出戰,不許。 經日,乃水陸出軍,劭自登硃雀門督戰。 軍至瓦官寺,與義軍游邏相逢,游邏退走,賊遂薄壘。 劭以元景壘塹未立,可得平地決戰,既至,柴柵已堅,倉卒無攻具,便使肉薄攻之。 元景宿令軍中曰:「鼓繁氣易衰,叫數力易竭。 但各銜枚疾戰,一聽吾營鼓音。 」賊步將魯秀、王羅漢、劉簡之、騎將常伯與等及其士卒,皆殊死戰。 劉簡之先攻西南,頻得燒草舫,略渡人。 程天祚柴未立,亦為所摧。 王羅漢等攻壘北門,賊艦亦至。 元景水陸受敵,意氣彌強,麾下勇士悉遣出戰,左右唯留數人宣傳。 分軍助程天祚,天祚還得固柴,因此破賊。 元景察賊衰竭,乃命開壘,鼓噪以奔之,賊眾大潰,透淮死者甚多。 劭更率餘眾自來攻壘,復大破之,其所殺傷,過于前戰。 劭手斬退者不能禁,奔還宮,僅以身免,蕭斌被創。 簡之收兵而止,陳猶未散。 元景復出薄之,乃走,競投死馬澗,澗為之滿,斬簡之及軍主姚叔藝、王江寶、硃明智、諸葛邈之等,水軍主褚湛之、副劉道存並來歸順。 上至新亭即位,以元景為侍中,領左衛將軍,轉使持節、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上在巴口,問元景:「事平,何所欲?」對曰:「若有過恩,願還鄉裡。 」故有此授。 初,臧質起義,以南譙王義宣闇弱易制,欲相推奉,潛報元景,使率所領西還。 元景即以質書呈世祖,語其使曰:「臧冠軍當是未知殿下義舉爾。 方應伐逆,不容西還。 」質以此恨之。 及元景為雍州刺史,質慮其為荊、江後患,建議爪牙不宜遠出。 上重違其言,更以元景為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不拜。 徙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曲江縣公,食邑三千戶。 孝建元年正月,魯爽反,遣左衛將軍王玄謨討之,加元景撫軍,假節置佐,後玄謨。 復以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如故。 臧質、義宣並反,玄謨南據梁山,夾江為壘,垣護之、薛安都渡據歷陽,元景出屯採石。 玄謨聞賊盛,遣司馬管法濟求益兵,上使元景進屯姑孰。 元景使將武念前進,質遣將龐法起襲姑孰,值念至,擊破之,法起單船走。 質攻陷玄謨西壘,玄謨使垣護之告元景曰:「今余東岸萬人,賊軍數倍,強弱不敵,謂宜還就節下協力當之。 」元景謂護之曰:「師有常刑,不可先退。 賊眾雖多,猜而不整,今當卷甲赴之。 」護之曰:「逆徒皆云南州有三萬人,而麾下裁十分之一,若往造賊,虛實立見,則賊氣成矣。 」元景納其言,悉遣精兵助玄謨,以羸弱居守。 所遣軍多張旗幟,梁山望之如數萬人,皆曰:「京師兵悉至。 」於是克捷。 上遣丹陽尹顏竣宣旨慰勞,與沈慶之俱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封晉安郡公,邑如故。 固讓開府儀同,復為領軍、太子詹事,加侍中。 尋轉驃騎將軍、本州大中正,領軍、侍中如故。 大明二年,復加開府儀同三司,又固讓。 明年,遷尚書令,太子詹事、侍中、中正如故。 以封在嶺南,秋輸艱遠,改封巴東郡公。 五年,又命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令、中正如故。 又讓開府,乃與沈慶之俱依晉密陵侯鄭袤不受司空故事,事在《慶之傳》。 六年,進司空,侍中、令、中正如故,又固讓,乃授侍中、驃騎將軍、南兗州刺史,留衛京師。 世祖晏駕,與太宰江夏王義恭、尚書仆射顏師伯並受遺詔輔幼主。 遷尚書令,領丹陽尹,侍中、將軍如故,給班劍二十人,固辭班劍。 元景起自將帥,及當朝理務,雖非所長,而有弘雅之美。 時在朝勛要,多事產業,唯元景獨無所營。 南岸有數十畝菜園,守園人賣得錢二萬送還宅,元景曰:「我立此園種菜,以供家中啖爾。 乃復賣菜以取錢,奪百姓之利邪!」以錢乞守園人。 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 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世祖崩,義恭、元景等並相謂曰:「今日始免橫死。 」義恭與義陽等諸王,元景與顏師伯等,常相馳逐,聲樂酣酒,以夜繼晝。 前廢帝少有凶德,內不能平,殺戴法興後,悖情轉露。 義恭、元景等憂懼無計,乃與師伯等謀廢帝立義恭,日夜聚謀,而持疑不能速決。 永光年夏,元景遷使持節、督南豫之宣城諸軍事、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侍中、令如故。 未拜,發覺,帝親率宿衛兵自出討之。 先稱詔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禍至,整朝服,乘車應召。 出門逢弟車騎司馬叔仁,戎服率左右壯士數十人欲拒命,元景苦禁之。 既出巷,軍士大至,下車受戮,容色恬然,時年六十。 第4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