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春正月辛巳,車駕親祠南郊。 二月己亥,車駕陸道幸丹徒,謁京陵。 三月丁巳,詔曰:「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涂莫從。 今因四表無塵,時和歲稔,復獲拜奉舊塋,展罔極之思,饗宴故老,申追遠之懷。 固以義兼于桑梓,情加于過沛;永言慷慨,感慰實深。 宜聿宣仁惠,覃被率土。 其大赦天下,復丹徒縣僑舊今歲租布之半。 行所經縣,蠲田租之半。 二千石官長並勤勞王務,宜有沾錫。 登城三戰及大將戰亡墜沒之家,老病單弱者,普加贍恤。 遣使巡行百姓,問所疾苦。 孤老、鰥寡、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賜谷五斛。 」遣使祭晉故司空忠肅公何無忌之墓。 乙丑,申南北沛下邳三郡復。 又詔曰:「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衿帶江山,表裡華甸,經涂四達,利盡淮、海,城邑高明,土風淳壹,苞總形勝,實唯名都。 故能光宅靈心,克昌帝業。 頃年岳牧遷回,軍民徙散,廛裡廬宇,不逮往日。 皇基舊鄉,地兼蕃重,宜令殷阜,式崇形望。 可募諸州樂移者數千家,給以田宅,並蠲復。 」五月丙寅,詔曰:「吾生於此城。 及盧循肆亂,害流茲境。 先帝以桑梓根本,實同休戚,復以蒙稚,猥同艱難,情義繾綣,夷險兼備,舊物遺蹤,猶存心目。 歲月不居,逝逾三紀,時人故老,與運零落。 眷惟既往,倍深感嘆。 可搜訪于時士庶文武今尚存者,具以名聞。 人身已亡而子孫見在,優量賜賚之。 」車駕水路發丹徒,壬午,至京師。 丙戌,婆皇國,壬辰,婆達國,並遣使獻方物。 秋七月辛未,以江州刺史廬陵王紹為南徐州刺史,廣陵王誕為雍州刺史。 八月己酉,以中護軍建平王宏為江州刺史。 癸丑,以南豐王朗為湘州刺史。 冬十月,廣陵王誕改封隨郡王。 甲辰,以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始興王浚為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兗二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紹為揚州刺史。 二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制交、寧二州假板郡縣,俸祿聽依台除。 辛卯,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二月辛丑,右將軍、豫州刺史南平王鑠進號平西將軍。 辛巳,索虜寇汝南諸郡,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琨、汝陽潁川二郡太守郭道隱委守走。 索虜攻懸瓠城,行汝南郡事陳憲拒之。 以軍興減百官俸三分之一。 三月乙丑,淮南太守諸葛闡求減俸祿同內百官,於是州及郡縣丞尉並悉同減。 戊寅,罷國子學。 乙酉,以新除吏部尚書蕭思話為護軍將軍。 夏四月壬子,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贊降號鎮軍將軍。 六月丁酉,侍中蕭斌為青、冀二州刺史。 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 太尉江夏王義恭出次彭城,總統諸軍。 乙亥,索虜確磝戍委城走。 冬閏月癸亥,玄謨攻滑台,不克,為虜所敗,退還確磝。 辛未,雍州刺史隨王誕遣軍攻弘農城,克之。 丙戌,又克關城。 十一月戊子,索虜陷鄒山,魯、陽平二郡太守崔邪利沒。 甲午,隨王誕所遣軍又攻陝城,克之。 癸卯,左軍將軍劉康祖于壽陽尉武戍與虜戰敗見殺。 丁未,大赦天下。 十二月戊午,內外纂嚴。 乙丑,冗從仆射胡崇之、太子積弩將軍臧澄之、建威將軍毛熙祚于盱眙與虜戰敗,並見殺。 庚午,虜偽主率大眾至瓜步。 壬午,內外戒嚴。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戌朔,以寇逼不朝會。 丁亥,索虜自瓜步退走。 丁酉,攻圍盱眙城。 是月,寧朔將軍王玄謨自確磝退還歷下。 二月丙辰,索虜自盱眙奔走。 癸酉,詔曰:「玁狁孔熾,難及數州,眷言念之,寤寐興悼。 凶羯痍挫,迸跡遠奔,凋傷之民,宜時振理。 凡遭寇賊郡縣,令還復居業,封屍掩骼,賑贍饑流。 東作方始,務盡勸課。 貸給之宜,事從優厚。 其流寓江、淮者,並聽即屬,並蠲復稅調。 」甲戌,太尉、領司徒江夏王義恭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辛巳,鎮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諱降號北中郎將。 壬午,車駕幸瓜步,是日解嚴。 三月乙酉,車駕還宮。 壬辰,征北將軍始興王浚解南兗州。 庚子,以輔國將軍臧質為雍州刺史。 戊申,徐州刺史武陵王諱為南兗州刺史。 甲寅,護軍將軍蕭思話為撫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夏四月癸酉,婆達國遣使獻方物。 索虜偽寧南將軍魯爽、中書郎魯秀歸順。 戊寅,以爽為司州刺史。 五月乙酉,亡命司馬順則自號齊王,據梁鄒城。 丁巳,婆皇國,戊戌,河南王,並遣使獻方物。 己巳,驃騎將軍江夏王義恭領南兗州刺史。 戊申,以尚書左仆射何尚之為尚書令,太子詹事徐湛之為尚書仆射、護軍將軍。 壬子,以後將軍隨王誕為安南將軍、廣州刺史。 六月壬戌,以北中郎將武陵王諱為江州刺史,以振武將軍、秦郡太守劉興祖為青、冀二州刺史。 秋七月甲辰,安東將軍倭王倭濟進號安東大將軍。 八月癸亥,梁鄒平,斬司馬順則。 冬十月癸亥,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十一月壬寅,曲赦二兗、徐、豫、青、冀六州。 是冬,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孰,合萬許家。 第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