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柰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黙?于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 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詔蕃曰:「蓋曪功以勸善,表義以厲俗,無德不報,大雅所嘆。 太傅陳蕃,輔弼先帝,出內累年。 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華首彌固。 今封蕃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 」蕃上疏讓曰:「使者即臣廬,授高陽鄉侯印綬,臣誠悼心,不知所裁。 臣聞讓,身之文,德之昭也,然不敢盜以為名。 竊惟割地之封,功德是為。 臣孰自思省,前後歷職,無它異能,合亦食祿,不合亦食祿。 臣雖無素絜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若受爵不讓,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于臣之身,亦何所寄?顧惟陛下哀臣朽老,戒之在得。 」竇太后不許,蕃復固讓,章前後十上,竟不受封。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貴人為皇后。 蕃以田氏卑微,竇族良家,爭之甚固。 帝不得已,乃立竇後。 及後臨朝,故委用於蕃。 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儘力,徵用名賢,共參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 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及其支類,多行貪虐。 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 蕃自以既從人望而德于太后,必謂其志可申,乃先上疏曰:「臣聞言不直而行不正,則為欺乎天而負乎人。 危言極意,則髃凶側目,禍不旋踵。 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 今京師囂囂,道路諠嘩,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等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 附從者升進,忤逆者中傷。 方今一朝髃臣,如河中木耳,泛泛東西,耽祿畏害。 陛下前始攝位,順天行誅,蘇康、管霸並伏其辜。 是時天地清明,人鬼歡喜,柰何數月復縱左右?元惡大奸,莫此之甚。 今不急誅,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 願出臣章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 」太后不納,朝廷聞者莫不震恐。 蕃因與竇武謀之,語在武傳。 及事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 蕃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攘臂呼曰:「大將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竇氏不道邪?」 王甫時出,與蕃相迕,適聞其言,而讓蕃曰:「先帝新□天下,山陵未成,竇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門三侯?又多取掖庭宮人,作樂飲燕,旬月之閒,貲財億計。 大臣若此,是為道邪?公為棟樑,枉橈阿黨,復焉求賊!」遂令收蕃。 蕃拔□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圍之數十重,遂執蕃送黃門北寺獄。 黃門從官騶蹋踧蕃曰:「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即日害之。 徙其家屬於比景,宗族、門生、故吏皆斥免禁錮。 蕃友人陳留朱震,時為銍令,聞而□官哭之,收葬蕃屍,匿其子逸于甘陵界中。 事覺系獄,合門桎梏。 震受考掠,誓死不言,故逸得免。 後黃巾賊起,大赦黨人,乃追還逸,官至魯相。 震字伯厚,初為州從事,奏濟陰太守單匡臧罪,並連匡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 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譴超,超詣獄謝。 三府諺曰:「車如鷄棲馬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 」 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 而驅馳嶮□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非不能絜情志,違埃霧也。 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 以遯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 及遭際會,協策竇武,自謂萬世一遇也。 懍懍乎伊、望之業矣!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閒,數公之力也。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 世仕州郡為冠蓋。 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遂與定交。 年十九,為郡吏。 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允討捕殺之。 而津兄弟諂事宦官,因緣譖訴,桓帝震怒,征太守劉□,遂下獄死。 允送喪還平原,終畢三年,然後歸家。 復還仕,郡人有路佛者,少無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補吏,允犯顏固爭,球怒,收允欲殺之。 刺史鄧盛聞而馳傳闢為別駕從事。 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廢□。 允少好大節,有志于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 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為侍御史。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 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 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等受降數十萬。 于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 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 而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 明年,遂傳下獄。 會赦,還復刺史。 旬日閒,復以它罪被捕。 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征。 凶慝難量,幸為深計。 」 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 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于君,當伏大闢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 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 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共上疏請之曰:“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 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說, 第2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