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的寫作時間大約在戊戌年,此時正值元遺山準備攜家由濟源回太原,與濟南相隔甚遠,故曰:「千里」,「三年」寫出與友人分離的確切時間。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無一例外。 「一尊白酒寄離愁」,來表達對輔之的離愁別念。 而僅以此舉還不夠。 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淚。 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達到思想的共鳴,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蘇軾《江城子。 別徐州》中「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而全詞以情作結,感情流露自然,純真。 全詞筆調清新,以寫景入手,導入感情的抒發,以景寫人,因景抒懷。 一揚一抑,情感變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筆直書,無一假借。 而結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極點。 內容與形式統一,可謂「得其所哉」。 ●青玉案 元好問 落紅吹滿沙頭路。 似總為、春將去。 花落花開春幾度。 多情惟有,畫梁雙燕,知道春歸處。 鏡中冉冉韶華暮。 欲寫幽懷恨無句。 九十花期能幾許。 一卮芳酒,一襟清淚,寂寞西窗雨。 元好問詞作鑒賞 此詞描寫的是暮春景色,暮春時節,春花已瀉,狼藉滿路,大好春光已逝去,只有那多情燕子,追逐着春光,飛翔于花叢柳綠之間。 而銅鏡前人兒不知不覺已韶華暮,容顏已老。 花開花又落,人生幾度春,詞人不覺發出「九十花期能幾許」的哀怨。 此景無可追,此情無可待,只能對紅飲酒,獨自品嚐這孤寂的雨季。 全詞塑造一種低沉幽怨的氣氛,使人讀來,無限神傷。 上片寫暮春時節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落紅滿路。 「落紅」後三句,起首描寫滿庭的鮮花被風吹落,似乎是說春天即將過去,這不由使詞人想到花落花開,年復一年,自然之則,人力難為。 「多情」三句,面對這春光消逝的場景,只有多情的燕子,不管花開花落,仍在執着的追逐春光。 「燕」子其實比喻對生活充滿樂觀精神的詞人。 燕之於人更顯詞人高古的奇思夢想。 下片由落紅轉入詞人對人生的慨嘆。 「鏡中冉冉韶華暮」後三句,「韶華暮」指青春年華已走到暮年。 「欲寫幽懷」表明作者曾經滿懷豪情壯志,但「恨無句」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而作者只能哀嘆「九十花期能幾許呢?一卮芳酒」後三句。 面對時光消逝,青春已逝的局面,作者又想起自身的痛苦。 功業難為,而時其髮妻英年早逝,給他心靈都帶來創傷。 眼見落花紛墜,紅消香斷,作者飲酒不是在哀悼落紅的早謝,也會想起早逝的亡妻。 情懷憂傷,寂寞之至,難以言表,只能以一卮芳酒,一襟清淚,來面一窗暮雨。 含意之深,非細品難為人知。 這首暮春詞原用賀鑄的《青玉案》詞原韻,但婉轉曲折的筆調,幽怨難言的情懷,都非賀詞所能比較。 因而可套用況周頤的話來說:「有難狀之情,令人低徊欲絶」(《蕙風詞話》)。 ●小重山 元好問 酒冷燈青夜不眠。 寸腸千萬縷,兩相牽。 鴛鴦秋雨半池蓮。 分飛苦,紅淚曉風前。 天遠雁翩翩。 雁來人北去,遠如天。 安排心事待明年。 無情月,看待幾時圓! 元好問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搖曳多姿的戀情詞。 上片六句描述了一對戀人由不忍分離到終於分離的全過程。 前三句是寫戀人在分離前夕的相互依戀,是上片的第一個層次。 起調寫他們的不眠之夜,而以「酒冷」、「燈青」烘托其內心的悲涼和長夜的難耐。 「冷」的酒,「青」的燈,「不眠」的夜,這便是他們通宵達旦的生活內容。 這裡的「酒」,顯然是餞別酒。 有酒而「冷」,看來停杯不飲,擱置已久。 而青燈猶在,可見主人公確實是「夜不眠」了。 由「酒冷」亦可見夜之深。 緊接着,作者以「寸腸」兩句推出一對情腸牽惹、愁苦悲傷的戀人。 詞的指事抒情,趨于明朗,讀者始之「酒冷」云云,正是他們在離別前夕內心極度痛苦的物象反映。 由此益知起句用筆在渲染氣氛,烘托感情方面,極見詞人匠心獨運之妙,戀人的全部情緒,都已總攝在起句之中,這首詞的搖曳多姿之妙,起首便露端倪。 上片後三句,是寫這對戀人的分別,時間已是次日清晨。 這一層,作者用筆,仍然是從羅列物象開始:用「鴛鴦」、「秋雨」、「半池蓮」三種足以使人觸景生情的物象,進一步為戀人的離別寫照。 鴛鴦、秋雨、半池蓮都同是在池塘中。 秋雨入池,池蓮帶雨,若含紅淚,為鴛鴦分飛而苦。 「紅淚曉風前」是風雨中池蓮姿態,滴雨搖風,可憐又可愛,以象徵送別的女主人公。 由物象襯意象,而且是一襯再襯,主客相形,虛實相宣,正面神采由此倍增。 從這裡,讀者再次領略了這首詞「搖曳多姿」的妙處。 下片錄上片結句「分飛苦,紅淚曉風前」的意脈,寫女主人公目送戀人遠去,並默默地預卜團圓之期。 曉風之中,戀人北去,天高地遠;而北雁南來,顯然是深秋了。 在這裡,作者用「雁來人北去」這樣一對形象意念上有悖于自然之理的矛盾,再次渲染離別時的悲涼氣氛。 下片的前三句,只是寫了「雁來人北去」的事實,但這三句在排列上,由雁而人,由雁的漸近到人的漸遠,層層具體,逐句加深,極見層次。 最後三句,別出新意,由眼前的分離而轉寫盼望團圓之期。 這是本詞「搖曳多姿的最後一現。 在封建社會裡,往往是由於徭役、謀生等等原因,離鄉背井,而又往往是生離如同死別。 自然,這種離別是悲涼的。 第4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4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