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聞禮(生卒年不詳)字立之,號釣月,臨濮(今山東濮縣)人,曾官胥口監征。 編有《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 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謂其《釣月集》中「大半皆樓君亮、施仲山所作」,今佚。 趙萬裡《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釣月詞》一卷。 ●虞美人·螢 趙聞禮 池館收新雨。 耿幽叢、流光幾點,半侵疏戶。 入夜涼風吹不滅,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盤秋露。 漏斷長門空照淚,袖紗寒、映竹無心顧。 孤枕掩,殘燈炷。 練囊不照詩人苦。 夜沉沉、拍手相親,騃兒痴女。 欄外撲來羅扇小,誰在風廊笑語。 競戲踏、金釵雙股。 故苑荒涼悲舊賞,悵寒蕪衰草隋宮路。 同燐火,遍秋圃。 趙聞禮詩詞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游揚州隋故院所作。 上片可分為兩個層次,各有五句。 第一個層次先以「池館收新雨」寫出地點和天氣。 後以「耿幽叢、流光幾點,半侵疏戶。 入夜涼風吹不滅,冷焰微茫暗度」四句寫池館螢火。 「耿」字,乃明亮、照亮之意。 「疏戶」,指有漏隙的門。 「入夜」一句,由李嘉《螢》詩的「夜風吹不滅」演化而來,「微茫」二字則是模糊不清之貌。 「炷」,即燈芯。 夏末秋初的夜晚,一場新雨過後,池邊館舍極為清冷而寂靜。 此刻,隱伏着的螢火蟲開始活動起來,螢光閃閃,照亮了池邊幽暗的草叢,接着飛上夜空,流光點點,漸近疏戶卻又向遠處飛去,只見那風吹不滅的清冷光焰,熠熠熒熒,在夜色深處變得愈益模糊起來。 隨着螢火的遠逝,詞人在追尋中也在遐想,物境是淒清寂靜的,心境則是幽索哀婉的,暗中蘊藏着一股感情的寒流。 所以接下去第二個層次的五句,連用兩事,寫了:「碎影落、仙盤秋露。 漏斷長門空照淚,袖紗寒、映竹無心顧。 孤枕掩,殘燈炷。 」其中的「仙盤」,指仙人承露盤。 「漏」,乃指漏刻,亦稱漏壺,為古代計時之器。 「漏斷」,指夜漏已盡天色將明。 「長門」,指長門宮,歷史上的仙盤秋露、長門孤淚同寫螢火併無聯繫,但前者加上「碎影落」,後者加上「空照淚」,便點化成與螢火相關的事情。 所以當詞人仰望夜空,看「冷焰微茫暗度」的時候,他好象看到那秋夜的流螢,點點碎影映入了仙盤秋露,又彷彿見到它飛繞在長門宮中,照着陳皇后的滿臉淚痕。 在清冷的長門宮裡,陳皇后衣衫單薄,心境悲苦,即使有流螢映竹,清光映照的清幽景色,也無心觀賞,只能在漫漫長夜中獨自哀愁。 在這五句中,詞人由眼前的流螢回追溯過去,虛實結合,不但豐富了詠螢的內容,而且增強了這首詞的品味。 詞的下片也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為前六句:「練囊不照詩人苦。 夜沉沉、拍手相親,騃兒痴女。 欄外撲來羅扇小,誰在風廊笑語。 競戲踏、金釵雙股。 」說明詞人深夜作詩及騃兒痴女嬉戲玩耍的情景。 第一句暗用車胤囊螢讀書典故。 「練囊」,是以素色熟絲織成的螢囊。 第三句的「騃兒痴女」,指天真幼稚或迷於情愛的少男少女。 第四句的「羅扇」,是以絲絹製成的小扇,化用杜牧「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意。 第五句的「風廊」,即通風長廊。 第六句是以「戲踏金釵」暗中引比荊楚一帶端午節戲踏百草的遊戲。 從詞的思路上看,這裡說的「練囊不照」跟前面說的「長門空照」,暗中相合,都是物性與人情難通的意思。 夜深了,微弱的螢火只能給詞人帶來一點亮光,卻不能照亮出他苦吟的心境。 拍手相親的騃兒痴女忽然攪斷了在黑夜裡冥思苦想的詞人的思緒。 他們不像詞人那樣愁苦,而是快樂地在欄桿外拿着輕巧的羅扇追趕流螢,一次次地向池館窗前撲來。 風廊裡又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他們竟然別出心裁,把雙股金釵丟去地上,模仿踏百草的遊戲,爭着戲踏。 這一幕幕地閙劇,可愛可笑而又讓人發惱。 可是詞人似乎並不責怪,只是像素描一樣,淡淡寫來。 大概是騃兒痴女的天真靈性喚醒了他逝去已久的童心,故以輕鬆的筆調描繪出一幅幸福快樂、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 以章法而論,小兒女的嬉戲只是一段穿插,詞人所要表現的是詠螢懷古,所以經過一番推輓,調轉詞筆續寫出第二個層次的四句:「故苑荒涼悲舊賞,悵寒蕪衰草隋宮路。 同燐火,遍秋圃。 」其中的「故苑」,本指洛陽的螢苑。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于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晚遊山之際將其放掉,螢光照遍了整個山谷。 「秋風放螢苑,春草鬥雞台。 」(杜牧《揚州》) 自此皆以放螢為揚州事典。 「隋宮,指煬帝在江都西北所建的隋苑。 這裡以螢苑為揚州事並與隋宮合而為一。 」悵「,乃領格字,領起末結兩句。 以上四句,詞人將懷古揉入景物描寫,情景結合,寫得極為淒迷哀婉。 當年的隋苑,放螢數斛,成千上萬,光遍岩谷,極盡觀賞的樂趣。 如今,那賞心悅目的場面早已煙消雲散了。 詞人說」悲舊賞「,是古今對比所產生的情緒,也是本詞感情基調。 在悲涼之中,他感嘆萬千,以致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因以」悵「字領起,中間再以」同「字勾緊,最後又以」遍「字奮力重拍,寫下了」悵寒蕪衰草隋宮路。 同燐火,遍秋圃“。 繁華隋宮,如今荒徑敗草,燐火冷焰,嚴寒淒涼,冷落不堪。 第3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