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 「休文」即梁沈約,她是一個多愁多病的才子。 據載,沈約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 故此後人常以「沈腰」來比喻消瘦。 「頓覺春衫褪」以誇張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 「春衫裉」即春衫寬。 這兩句說的是衣服覺寬,人兒憔悴、苦澀之中有着執着。 「頓」字以時間之短與衣衫之寬的對比突出消瘦之快,「頓」還有驚奇、感嘆、無奈等複雜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這三句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 這三句說的是清明已近,那閙春杏花已吹落殆盡,春色將老「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這種冷清的境界裡,作者獨立無語,不覺又是黃昏,頓感東風陣陣夾寒意。 清明時節多風雨,若再有風雨夜過園林,無多春色還能留幾分呢?東風帶來春雨,催開百花,然而東風又吹老園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東風惡」之語。 「薄暮東風緊」寫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卻是擔憂明日春色將逝之情。 一個「緊」字通俗而富有表現力,既寫出了東風緊吹的力度,又寫出了作者「一任羅衣貼體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這首詞屬於婉約派詞作,但婉而不弱,約而不晦。 譬如詞的結尾,寫的是日暮花落之景。 詞人傷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願去,雖無可奈何又依依不捨,惋嘆之中又有着堅韌,婉約之中猶有筋骨。 詞的語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雖到口即消卻耐人尋味。 ●洞仙歌 趙鼎 空山雨過,月色浮新釀。 把盞無人共心賞。 漫悲吟,獨自拈斷霜須。 還就寢,秋入孤衾漸爽。 可憐窗外竹,不怕西風,一夜瀟瀟弄疏響。 奈此九迴腸,萬解清愁,人何處、邈如天樣。 縱隴水秦雲阻歸音,便不許時閒,夢中尋訪? 趙鼎詞作鑒賞 作為一個南渡名臣,趙鼎朝中與秦檜進行過激烈的較量,但是由於高宗趙構偏袒秦檜,至使趙鼎被貶謫到嶺南。 但是他的興復中原之志從未泯滅,秦檜的一切加害也從未使他屈服。 他為使全家不遭秦檜的誅殺,而決定絶食自殺,但他自殺前還預製的銘旌(柩前靈旛)上寫上兩句話:「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其報國之雄心可謂蒼天可鑒。 這首詞就是他被貶到嶺南時所寫的。 祖國河山之戀,故土之思,溢於言表;然而這詞中孤寂、淒苦和憤慨之情也難以掩抑。 全詞寫了作者一個秋夜的行動和思緒。 上片重點寫了三個生活細節——獨酌、悲吟、孤臥。 此詞頭三句寫月下獨酌:山雨初過,新月朗照,新酒飄香,杯浮月影。 那正是敞懷痛飲的時刻,可一拿起酒杯,詞人就想起當此良辰美景竟無人共賞,只是一人獨飲,實掃興得很。 這自然要引起對自己被貶謫的憤慨,於是有月下悲吟這一舉動。 「漫悲吟,獨自拈斷霜須」,是說受此屈辱,無處申訴,只好獨自長歌悲吟以減輕胸中的鬱悶了。 由於這悲吟有深度,有力度,是內心深處的顫抖與吶喊,所以作者不自覺地連花白的鬍鬚都拈斷了數根。 「還就寢」二句寫孤衾獨臥,說的是獨酌無味,悲吟傷情,還不如回房就寢,可是由於秋夜天氣轉涼,孤衾獨臥,以及餘恨未消等原因,又久久不能入睡,心緒茫然。 上片三個連續性的細節,共同表明作者處境的艱難、愁懷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難以打發的感情。 下片集中描寫他獨臥孤衾中的所聞和所感,並且向更深的心理層次開掘。 「可憐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語,更是情語,而且是整片意脈的樞紐。 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風吹得颯颯作響,撩人愁思,於是有下面「奈此九迴腸」的感嘆;然從「可憐」、「不怕」、「弄」等用語看來,詞人又暗暗地讚頌了竹子耐嚴寒的品質,於是才有詞尾處夢尋故土的決心。 「九迴腸」,出於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言愁怨極多。 此外亦言心中裝滿苦恨,致使愁腸百結,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夢寐所求的人遠天那邊,同時也是暗訴自己被遠拋閒置遙遠的天這邊。 前面總冠以一個「奈」字,趙鼎本人面對這些打擊與迫害無可奈何,明顯地流露出一種苦悶與不平。 「人何處」的「人」,連繫上下文看,當不只是說家中的親人、朝中的故舊,主要還是指九重之上的高宗皇帝。 封建時代的臣子,一旦遠謫,總是希望皇帝能夠回心轉意把他召回。 趙鼎曾兩任宰相,高宗曾對他言聽計從,稱他為「真宰相」。 他為國專以固本為先,這是因為他認為根本固而後敵可圖,仇可復,所以對南宋的中興事業有所建樹。 雖被遠貶而此志不衰,因此翹首企望回朝續展長才。 「解鈴還是繫鈴人」,寄希望于皇帝自情理之中。 故詞的結處又從悲愴的嘆息,一轉而為熱烈而執着的追求:「縱隴水秦雲阻歸音,便不許時閒,夢中尋訪?」隴水,即隴頭之水;秦雲,即秦嶺之雲。 這都是環繞故都長安的山川雲霧,進出長安必須通過這些障礙物,這裡用以暗指秦檜一類的朝中奸臣。 這幾句說的是縱然有奸邪當道阻擋我回到朝廷,總不能不許我到夢中去尋求歸路。 這裡所表現的正如他從潮州移吉陽軍(今廣東崖縣)給高宗上的感謝皇恩的表中所表示的:「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此詞不以剪裁巧妙取勝,而以描寫深刻細膩見長。 第3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