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本詞中詞人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後,即拔起一筆:「似和不似都奇絶」。 「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 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 「惱人」即「撩人」,此解釋詩詞中屢見不鮮。 那麼為什麼會撩撥起人的心事?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說:「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詞人此處設下了懸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賦》中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李白《淥水曲》:「淥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此詩說的是送行時看到春草如茵,綠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詩人的惆悵。 李詩說的是姑娘湖上采蘋,秋日明麗、荷花紅艷,但此景不使人歡,反叫人愁,這是因為心中本有事,見了這樂景則與她心情牴觸不入,反而觸景添愁。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 老來舊事無人說。 」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怎麼能不觸景生情!詞到結句時才點明詞人為什麼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的「恨」。 整首詞先設下重重迷障,層層雲翳,然後驅霧排雲,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呂本中這首《踏莎行》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別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種朦朧美。 這種朦朧美不同於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澀。 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 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 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後之女,初看不清楚,細辨可見其形態,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 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後一句「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 這種藝術手法確如畫龍,雲彩翻捲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後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胡世將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胡世將(1085—1142)字承公,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崇寧進士。 紹興初,為監察御史,福建路撫諭使。 歷官兵部侍郎,知鎮江給事中兼直學士院。 紹興九年,宣扶川、陝。 作《酹江月》詞,排和議而主恢復。 關中數年,復隴州、破岐下諸屯,又取華、虢二州。 紹興十二年卒,年五十八,謚忠獻。 《宋史》有傳。 有《胡忠獻集》六十捲,已佚。 詞見《陝西通志》卷九七。 ●酹江月·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 胡世將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 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 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 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裡,六師不發。 閫外何人,迴首處、鐵騎千群都滅。 拜將台欹,懷賢閣杳,空指衝冠發。 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胡世將詞作鑒賞 胡世將這首《酹江月》之前有兩點背景值得一提。 第一,南宋詞大多出於東南半壁,欣賞出於西北川陝前線的絶少。 乾道八年(1172)陸游南鄭從軍,秋日登高遙望長安南山創作了《秋波媚》諸詞,為南宋詞傳來了西北邊塞的鼓角之聲。 胡世將這首詞,最早收錄《陝西通志》,比陸游諸詞要早三十餘年。 紹興九年(1139)七月,陝西與金對峙七年的南宋名將、川陝宣撫使吳玠卒後,胡世將代領其職,統率陝西諸軍擔負起保衛川蜀門戶的職責。 詞題雲「秋夕興元使院作」,說的是此詞作於胡世將自成都初至興元時。 興元,秦時名南鄭,為漢中郡治所,今為陝西漢中市。 建炎二年(1129)張浚首任川陝宣撫使,即治兵于興元,上疏言:「漢中實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帥,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于此。 」此後歷任川陝宣扶使,就常以興元為駐地(吳玠則移治于河池,今甘肅徽縣)。 第二,紹興八年,趙構、秦檜與金和議,此時反對和議的丞相趙鼎、參知政事劉大中等俱遭罷黜,上書請斬秦檜之頭以謝天下的胡銓也被貶到嶺外。 當時這場重大的和戰之爭可詳見于大量的奏疏,反映詞中可惜不多。 這不多的主戰反和詞中,自然應首推岳飛的《小重山》。 胡世將此詞痛惜「奈君門萬裡,六師不發」,亦以鮮明的態度反對屈辱的和議,堪稱岳詞的後繼,與東南的愛國詞互相應和,聲氣相通。 而且,胡世將以方面之任主戰反和,並非徒為空言。 紹興十年五月,金人破壞和議,分兵兩路分別南下西進。 西進的一路直趨陝西,所至州縣迎降,遠近大震。 諸將中有建議放棄河池以避金人兵鋒的。 胡世將憤然曰:「世將誓死於此!」這表達了他決不後退半步。 他依靠吳玠之弟吳璘,屢挫金兵,使金人從此不敢度隴。 對於保衛西北,胡世將是有功勞的。 他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此詞中表達的反對和議力主恢復中原的志向。 由於上述這兩點背景,南宋初年的愛國詞中,這首《酹江月》就值得一提,不應淹沒無聞。 第3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