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典型的賞梅詞作,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愛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滄落,詞中都約略可見。 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國之憂,感慨深沉。 上闋回憶往昔賞梅生活,分為兩層。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這兩句抓住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緻,表現出少女的純真、歡樂和閒適。 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云:“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可作為」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的註腳。 接下來」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兩句,心緒顯然不同,雖然梅枝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着。 賞梅原本為的是排遣心頭的憂傷,可是本來心情就不好,到頭來不僅憂傷沒有消除,反倒觸景生情,激起更深的傷感,落得個」滿衣清淚「。 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 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 婚後六、七年的時間裡,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着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裡“的生活。 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 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 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 上闋四句回憶了作者兩個生活階段賞梅時的又一不同 情景和心情。 下闋以「今年」兩字領起,同上闋的「年年」相對。 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盡梅花無好意」的時候,也多半為的是離別相思。 眼前卻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這裡麵包含着幾多辛酸和哀愁。 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花白。 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裡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颳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 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一句還寄託着詞人對國事的憂懷。 這裡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寄寓着作者為國勢衰頽而擔憂的心緒。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 這種情況下,她哪裡還有賞梅的閒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國家之難揉合一起,詞的思想境界為之昇華。 這首詞依次描寫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個不同的生活階段中賞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時賞梅醉酒、中年時對梅重淚和晚年時無心賞梅,運用對比手法,物態人事雙關,表現出詞人生活的巨變,着重寫作者晚漂零淒之境和國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慇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 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絶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 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 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 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 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湧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 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 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 「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 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彷彿」三句。 「彷彿」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 「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 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 「慇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繫緊密。 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 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 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 第2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