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 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于朝。 卒年約七十餘。 善屬文,于詩尤工。 《宋史。 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 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家。 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滿庭芳 李清照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 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通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清照的詠梅詞之一,後人曾補題為「殘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小閣藏春」一句「先盤遠勢」描繪了一個特殊的抒情環境。 作者首先寫出了她住處的寂寞無聊。 「小閣」即小小的閨閣,這是婦女的內寢:「閒窗」即表示內外都是閒靜的。 「藏」與「鎖」互文見義。 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白晝,恰恰被藏鎖這狹小而閒靜的圈子裡。 唐宋時富貴之家的內寢往往有廳堂相連結。 小閣設畫堂裡側。 春光和白晝俱藏鎖住了,暗示這裡並未感到它們的存,因而畫堂顯得特別深幽。 「深幽」極言其堂之狹長、暗淡、靜闃。 作者已習慣這種環境,似乎還滿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愛尚雅潔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級盤香。 它的燒盡,表示整日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簾箔即說明黃昏將近。 「小閣」、「閒窗」、「畫堂」、「篆香」、「簾箔」等一系列的物質景緻說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層社會,富貴安閒,但環境中也透出一股異樣的冷清寂靜。 「手種江梅漸好」是詞意的轉折,開始進入詠物。 黃昏臨近之時女主人公,于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產生一種欣慰。 它的「漸好」能給種樹人以安慰;欣賞「手種江梅」,又會有許多往事的聯想,因而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 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應賞玩的景物都失去了興緻。 接着由賞梅聯想到南朝詩人何遜戀梅之事,詞意開始向借物抒情方面過渡,漸漸接近作者主旨。 何遜,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 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的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詩下有註云:「遜為建安王水曹,王刺揚州,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詠其下,賦詩雲雲。 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徬徨,終日不能去。 」何遜對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悶的心情附着所致。 按清照的理解,何遜揚州是寂寥的。 如今寂寥環境獨自面對梅花,清照亦產生了「何遜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 詞人聯繫個人身世之感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 「從來知韻勝」,是她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 「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 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 「藉」與「揉」也是互文見義,有踐踏摧損之意。 梅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仍具花之嬌弱特性,因而也難以禁受風雨的踐踏摧損。 這是花的命運。 由落梅的命運,作者產生各種聯想詞意呈現很曲折的狀態。 由落梅聯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虛寫,以此表現落梅引起作者個人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 但作者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說明其飄謝凋零,豐韻不存。 這本應使人產生春恨,遷恨于春日風雨的無情。 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莫恨」,「須通道、掃跡情留。 」「掃跡」即蹤跡掃盡,難以尋覓。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補足「情留」之意。 「難言處」是對下闋所表達的複雜情感的概括,似乎還有與作者身世的雙關的含意。 想象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 從這姿影裡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 也許明年它又會重開,並帶來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讚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這首詞大約是作者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巨變後所作的,具有特別淒涼悲咽的情調。 即使這樣的詠物詞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 全詞意境相諧,詞調低沉,語言輕巧,寫盡了詞人冷清寂寞的環境中所產生的深切感傷。 ●鷓鴣天 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 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從醉酒寫鄉愁,悲慨有致,淒婉情深。 此詞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透出無限淒涼。 「蕭蕭」這裡是蕭條、寂寞之意。 第2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