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 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置,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 這裡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淒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 「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 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覊旅者鄉愁的時刻,對於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淒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 漸趨平緩的江波,這裡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這首詞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帶景;下片側重寫景,而景中含情。 全篇清婉而又沉鬱,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採桑子 朱敦儒 一番海角淒涼夢,卻到長安。 翠帳犀簾,依舊屏斜十二山。 玉人為我調琴瑟,顰黛低鬟。 雲散香殘,風雨蠻溪半夜寒。 朱敦儒詞作鑒賞 這首《採桑子》,是作者客居南雄州時追懷汴京繁華、傷時感亂之作。 起筆二句敘夢迴汴京。 「海角」指詞人當時所的嶺南海隅之地。 「長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南雄州一帶,當時是荒涼的邊遠地區。 詞人避亂遐方,形單影隻,舉目無親。 這裡,即使做夢,也該是淒涼的。 但今宵所作的夢,卻把自己帶回了往昔繁華的舊都。 「海角」與「長安」,不僅表明空間距離遙遠,而且標志著喪亂與繁華、戰爭與承平兩個不同的歷史環境。 「卻」字正突出強調了這不同的歷史環境所給予詞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有意外的欣喜,更含無限的感愴。 「翠帳犀簾,依舊屏斜十二山。 」二句展示夢境中京師繁華舊事的一角。 華美的居室裡,翠帳低懸,犀簾垂地,床前的屏風,曲曲斜斜,依舊展開着十二扇屏山。 這裡只寫「翠帳」、「犀簾」、「屏山」,而它們所暗示的往昔汴京士大夫的繁華生活、溫馨舊事不難想見。 「依舊」二字,不但貫通上下兩句,而且貫通上下兩片。 夢中,這一切都是那樣熟悉、親切,似乎沒有任何變化,實際上這一切已經成為不可回覆的舊夢。 夢中「依舊」正暗示出夢後的蕩然無存。 過片「玉人為我調琴瑟,顰黛低鬟。 」緊承上片三四句,續寫繁華舊夢。 美麗的歌妓宴席上為自己調琴理弦,彈奏樂曲,斂眉低首,若不勝情,說不盡的溫馨旖旎,風流綺艷。 上片三四句側重寫環境,這兩句側重寫人的活動。 兩匯合,即一幅華堂夜宴圖。 由此可見詞人所懷戀的汴京繁華,實際上就是上層士大夫的樂宴生活。 「雲散香殘,風雨蠻溪半夜寒。 」雲散,用宋玉《高唐賦》巫山神女旦為朝雲的故實,暗示綺艷夢境的消逝;香殘,是說夢境既逝,夢中的馨香亦不復存留。 眼前面對的,是荒寒的海角淒涼之地;耳畔聽到的,是夜半風雨交加中蠻溪流水的淒寒聲響。 消逝的夢境與淒寒的現境的對照,強化了詞人的今昔盛衰之感、傷時感亂之痛和天涯覊旅之悲,結尾的「寒」字,不純是切膚之感到的,更是內心寂寞淒涼的反映。 ●卜算子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相失。 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 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朱敦儒詞作鑒賞 朱敦儒的這首詠物詞,以南飛失群的孤雁,來象徵靖康之變中包括自己內的廣大人民流離艱辛的景況。 詞中情景交融,處處寫雁,又處處寫詞人自身的身世感慨。 全詞一開篇即攝取與作者的遭遇、心境有着某種聯繫並引發作者感情共鳴的客觀物象來為詞人寫照,抒發詞人的心聲。 「旅雁向南飛」,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 巧合的是,詞人由洛陽南逃也正是這個時候。 也許是他逃亡路上,見雁南飛,有所感發,「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藉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 「風雨群相失」的「風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裡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 接下去便以雁之饑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逃難途中忍饑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片以雁之孤危、哀怨、憂懼和無所依託,象徵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 「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 鷗、鷺與雁,都是棲宿于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說「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矰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 「矰」是射鳥的短箭,「繳」是系短箭上的絲繩。 《史記。 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而這裡的鴻雁苦于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 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 結尾續寫旅雁之苦。 「雲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 流落安歸?哀鴻誰問?一語雙關,余悲不盡。 這首詠雁詞,無論內容上還是藝術上都是堪稱上乘之作。 作品藝術上的魅力,印證了「悲憤出詩人」的道理。 ●雨中花·嶺南作 朱敦儒 故國當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馬長楸。 對蔥蔥佳氣,赤縣神州。 好景何曾虛過,勝友是處相留。 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斷狂游。 胡塵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強學應劉。 空漫說、螭蟠龍臥,誰取封侯。 塞雁年年北去,蠻江日日西流。 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 朱敦儒詞作鑒賞 第2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