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拍「但明河影下,還看稀星數點」,以見明河侵曉星稀,表出詞人憑欄至曉,通宵未睡作結。 通觀全篇,是寫詞人「夜久憑欄」的思想感情的活動過程。 前片「人靜」三句,至此再得到照應。 銀河星點,加強了念舊傷今的感情色彩;如此以來,上下片所有情事盡納其中。 這首詞,上片由秋夜景物,人的外部行為而及內感情鬱結,點出「年華一瞬,人今千里」的深沉意緒,下片承此意緒加以鋪陳。 全詞虛實相生,今昔相迭,時空、意象的交錯組接跌宕多姿,空靈飛動,愈勾勒愈渾厚,具有極強的藝術震撼力。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 小輯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以詠雨後荷花為中心,表現思念故鄉的情懷。 詞之上片描寫盛夏晨景,下片抒思鄉之情。 全詞天然真美,不事雕飾,別具風韻。 陳延焯《雲韶集》稱此詞「風致絶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 」王國維《人間詞話》贊其中景語「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這詞以寫雨後風荷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鄉歸夢。 作者面對著象徵江南陂塘風色的荷花,很自然地會鈎起鄉心,詞的結尾用「小輯輕舟,夢入芙蓉浦」(古人也稱荷花為芙蓉)綰合,上下片聯成一氣,融景入情,不着痕跡。 這首詞的極妙之處當「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三句所寫荷花的神態。 寫當宿雨初收,曉風吹過水面,紅艷的初日照耀下,圓潤的荷葉,綠淨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隨風一一顫動起來。 這樣作者用十分生動的素描一個活潑清遠的詞境,再現于讀者面前。 作者只用寥寥幾筆,就達到了這種境地,只一個「舉」字,便刻畫出荷花的動態。 王國維《人間詞話》讚揚它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實乃一語中的。 此詞通過回憶、想象、聯想,以荷花貫穿,既細緻傳神地寫景狀物,又頗有詩意地表現思鄉之情。 全詞語言自然明麗,淡雅素潔,別具一格,詞境清新而爽朗。 ●訴衷情 周邦彥 出林杏子落金盤。 齒軟怕嘗酸。 可惜半殘青紫,猶印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閒。 雨斑斑。 不言不語,一段傷春,都眉間。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以空靈的筆觸,傳神地描繪了少女傷春的情事。 詞中將少女嘗鮮得酸的偶然情事,與其懷春藏酸的本質內容相勾連,以前者觸發後者,寫來活潑可愛,清麗可喜。 嘗杏怕酸的細節,暗示着少女心中萌發着的愛情追求,即如吃杏子一樣,想要嘗試,又怕齒酸。 作者將少女情春時的微妙心理表現得真切動人。 上片用工致之筆,刻畫一個具體情節。 「出林杏子」一句,先就暗示了這是杏子剛剛成熟的時節,即暮春時候。 金盤裡的杏子是摘來的,詞人卻寫做「落金盤」,不但新穎,而且妥貼(「落」則熟也)。 不過第一批出林的杏子,乃屬嘗鮮之列,並未熟透甜透。 這從它「青紫」相間的顏色可知,所以少女剛品嚐一口,便「齒軟怕酸」了。 所謂「齒軟」,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俗語稱之「倒牙」。 這樣便留下半枚殘杏,「可惜半殘青紫,猶印小唇丹。 」一個青紫相間的殘杏上,留下小小口紅痕印,從這個呼之慾出的細節動作中似乎可見那咬杏的人兒,酸口中,蹙到眉尖的情景。 下片則用較空靈的筆觸,烘出少女傷春情事。 「南陌上,落花閒。 雨斑斑”三句用速寫簡妙筆墨,勾勒出一個背景。 「斑斑」二字本形容落花狼藉情態,此承「雨」字作形容,又兼有「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的意趣,不獨見春雨之驟急。 最後三句則着力寫人物的表情及心理,上片寫少女嘗杏,酸到眉尖,這裡一著暮春之景,則那眉間的酸意,又不全是為了青杏“不言不語,一段傷春,都眉間。 」 ●風流子 周邦彥 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將歸。 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 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 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皋分襟地,難拚處,偏是掩面牽衣。 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 想寄恨書中,銀鉤空滿;斷腸聲裡,玉筯還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寫作者離開客居五年的荊州時同當地一位相好的女子分別時的情景,離愁別緒婉然眼前。 開篇即從首途前夕餞宴之後寫起。 詞中雖未明寫「都門帳飲」之事,但從下文「酒醒」字見出。 一個楓葉飄零的秋晚,抒情主人公就要離開這客居之地而歸去,面對山川迢遙,不免情懷淒然。 前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將歸」等字面,都有意無意從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這段虛擬送別的文字能增強聯想,烘托氣氛。 緊接着就寫其蒼茫暮色中之聞見:「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 」這裡,依稀可辨的一行人影,是尚未遠去的前來送別的人們,可知其中有一個「她」,於是「人影參差」四字寫景中就寓有無限依依不捨之情。 這哀怨的、未安棲或失群的雁的鳴聲,與殘缺成半的涼月,又成為覊情和離思的象徵。 第2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