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進終不舉白,專作威福,阿黨所厚,排擠英俊,托公報私,橫厲無所畏忌,欲以熏天下。 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慄。 威權泰盛而不忠信,非所以安國家也。 今聞方進卒病死,不以尉示天下,反覆賞賜厚葬,惟陛下深思往事,以戒來今。 (《漢書·杜周附傳》:丞相方進薨,業上書言。 ) ○上書言王氏世權 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之臣,宗室諸侯微弱,與繫囚無異,自佐史以上至於大吏皆權臣之黨。 曲陽侯根,前為三公輔政,知趙昭儀殺皇子,不輒白奏,反與趙氏比周,恣意妄行,譖訴故許後,被加以非罪,誅破諸許族,敗元帝外家。 內嫉妒同產兄姊紅陽侯立及淳于氏,皆老被放棄,新喋血京師,威權可畏。 高陽侯薛宣有不養母之名,安昌侯張禹奸人之雄,惑亂朝廷,使先帝負謗於海內,尤不可不慎。 陛下初即位,謙讓未皇,孤獨特立,莫可據仗,權臣易世,意若探湯。 宜蚤以義割恩,安百姓心。 竊見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誠國家雄俊之寶臣也,宜征博置左右,以填天下。 此人在朝,則陛下可高枕而臥矣。 昔諸呂欲危劉氏,賴有高祖遺臣周勃、陳平尚存,不者,幾為奸臣笑。 (《漢書·杜周附傳》:哀即位,業覆上書言。 ) ○奏事 伏聞東平國無鹽縣山中,有大石無故一夕自起立。 臣業愚以為石者陰類,殆有微人當超□者,漢興以來,今再見矣。 其一正以孝昭皇帝無繼嗣見,今又復以陛下無繼嗣見,甚可為寒心。 (《北堂書鈔》影宋本一百六十引《漢名臣奏》。 案:此奏《漢書》無。 ) 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 孝武帝時獻王朝,被服造次必於仁義,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 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 (《史記·五宗世家》集解、《禦覽》一百五十一,並引《漢名臣奏》。 ) ○說成帝紹封功臣 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多群後饗共己之治。 湯法三聖,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譯來賀。 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絶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 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宇,愛敬飭盡,命錫備厚。 大孝之隆,於是為至。 及其沒也,世主嘆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歷載不墮,豈無刑闢,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 逮漢功臣,亦皆剖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 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絶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為愍隷,死為轉屍。 以往況今,甚可悲傷。 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示化勸後也。 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善乎杜業之納說也」云云,於是成帝復紹蕭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 ) ●卷三十二 ☆楊敞 敞,華陰人。 昭帝初為大將軍霍光軍司馬,歷長史搜粟都尉。 始元末遷大司農。 元鳳中為御史大夫,代王訁斤為丞相。 元平元年九月卒,謚曰敬侯。 ○奏廢昌邑王 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前將軍臣增、後將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誼、宜春侯臣譚、當涂侯臣聖、隨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樂成、廷尉臣光、執金吾臣延壽、大鴻臚臣賢、左馮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京輔都尉臣廣漢、司隷校尉臣闢兵、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大中大夫臣德、臣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頓首死罪。 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者,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 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後,遣宗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使征昌邑王典喪。 服斬,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內所居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鷄豚以食。 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 從官更持節,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闥內敖戲。 自之符璽取節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從。 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禦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 會下還,上前殿,擊鐘磬,召內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眾樂。 髮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祀已,與從官飲啖。 駕法駕,皮軒鸞旗,驅馳北宮、桂宮,弄彘鬥虎。 召皇太后禦小馬車,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中。 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 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並佩昌邑郎官者免奴。 變易節上黃旄以赤。 發禦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賞賜所與遊戲者。 與從官宮奴夜飲,湛沔於酒。 第1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