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聚會(現已對所有股東開放)仍在波塞家舉行。 桌上滿是魚子醬、鷸駝山苗餅、乳酪蛋糕和烤得紅紅的牛排,邊上陳放著珠寶和精美的瓷器。 一支四人樂隊伴奏,穿著禮服的侍者托着襯有天鵝絨的鑽石盒子和瓶瓶香檳穿行其中。 巴菲特獃在後面的一個房間裡與幾個老夥計打橋牌。 當宴會漸入高潮時,巴菲特悠閒地走了進去,站在了一群鑽石耳環對面。 股東們鼓起勇氣三三兩兩地走了進來。 巴菲特對他們負有責任,不是因為他的事業,而是他覺得他們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波塞家中的多數面孔是巴菲特所熟悉的。 他說他認得出伯克希爾7500名股東中90%的人。 他向禿頂的天文學教授詹姆斯。 阿爾打招呼,驕傲地回憶起1957年與阿爾的父親一起投資時的情景。 巴菲特說他記得伯克希爾100多萬股股票中每一股的經歷,難以想象還有哪個公共公司的總裁如此熟悉業務,他們甚至連望洋興嘆的念頭都不曾有過。 只有巴菲特記得。 每當某股伯克希爾轉手時,他就在腦子裡記上一筆,就像有人上下他的電車一樣。 這也是巴菲特對崇拜者有如此吸引力的原因。 與他不可思議的成功相比,他的忠誠更是罕見。 他一生中對老朋友和老習慣忠貞不二。 請看一下約翰。 錢在他的暢銷書《財富之王》中是怎麼說的吧: 所有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季節,它不會永遠不變。 世界的熱點在變;投資者的熱點也應改變。 華爾街上無人表示異議,甚至連些許懷疑都不會。 過去熱衷于債券的克里韋斯和貝羅曼等人早已對財務槓桿失去了興趣,在90年代賣起了股票。 但巴菲特一生中基本上只有一個熱點。 他從未改變投資模式,不論是60年代的迅速轉手股票、80年代的高槓桿投資還是90年代的金融衍生工具。 他尋找的一直是他老師稱作「內在價值」的不會減少的果核。 巴菲特的形變經歷過從本。 格雷厄姆的「有價」股票到「增長」的公司。 華爾街對這種分類情有獨鍾,就像藝術評論家善於區分白描和立體派藝術一樣。 但這種界限與藝術家毫無關係。 對巴菲特來說,增長和價值的區別是虛幻的。 他認為某行業的增長潛力就是它的價值,因為它的資產是它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某個價格上,可口可樂的潛力代表着它的好價值;如果價格過高,情況就不一樣了。 問題是巴菲特把所有的投資(包括他試過的)都看著「價值投資」,其他的都不配此名。 他在所羅門插手一年後寫道: 如果投資連與投資額相當的回報都得不到,那算什麼投資?故意以高於股票計算價值的價格買入,希望能很快就以更高的價格脫手,那只能叫投機…… 可惜世界看不到這一區別。 加州奧蘭治縣的財務主管毫不考慮地就大舉借債,以神秘的利率導數投機于公立學校、道路和供水系統基金,結果該公司更近破產了。 事實上這種對恆定價值的認識太理想化了。 在一個基本水準和「熱點」迅速變化的世界上,價值不是不變的,而且是短暫的;只有人們評論時,油畫才有人欣賞,美的標準在欣賞者的眼中。 對奧蘭治縣來說,美 就是它的財務主管。 美林和他的經紀人說的那樣, (他們都不清楚,但都願投機。 )而從另一面看,這種缺乏說服力的認識只是一種普遍的懦夫行為。 如果說人們失去了具有愛默生那種內在自信,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用過去的那些榜樣來引導他們。 現代社會的相互關係使我們都變成了膽小的專家,只能從標有「增長」和「衍生」的分類欄中去發掘。 同樣,缺乏內在價值系統也使教育者的說教和評判顯得無說服力。 他們只能回到模棱兩可的複雜的理論,只以粗聲大氣來掩飾內心的恐懼。 當缺乏有力的理論時,上千種觀點就會出現,這是必要的來源。 但我們的領導們忽視了它,不僅華爾街如此,就連工業界、教育界、政府和公眾也是一樣。 但巴菲特不同,他十分看重自己的獨立性。 他說是「我不與我不喜歡的人共事」。 但有同感的人、總裁和政府官員卻為數不多。 他獨自一個獃在書房裡,沒有顧問也沒有僕人。 他坐在裱着的發黃的報紙和他父親的照片前,靜靜地享受着愛默生的甜蜜的孤獨。 幾個小時靜靜地過去了,連電話都很少響起。 他以自己的技術追求實際價值而不是看屏幕上的圖表,他要的是經受過時間考驗的商人,鞋業公司、霍拉肖。 阿爾傑—羅斯。 布朗金、本。 羅斯納零售商、世界百科、新貝德福德的肯。 察思、嚴謹的湯姆。 默菲和無所不在的可口可樂。 他也不是根據「季節」來選擇的,而根據他祖父、父親和本。 格雷厄姆認同的原則和格言。 巴菲特並不總是像英雄一樣地活着,他也是人,當然也會犯錯誤。 但他已很像他自己的偶像,這也喚醒了人們對那個更單純、更穩定的時代的記憶。 當巴菲特逝世時,他的遺贈很可能會使卡內基、福特和洛克菲勒等前人的傳奇相形見絀。 巴菲特基金可能會成為全國最大的捐贈,(現在最大的是福特基金,資產達70億美元。 )但他的業績不會只是他留下的錢,而是他對伯克希爾做出的貢獻。 他心中有着一個驚人的設想,一旦他進了墳墓,伯克希爾也將一如既往地繼續進行。 事實上他強忍悲痛地向投資者保證,不論他和妻子誰先死,「要收的稅和遺贈都不會引起股票的大量拋售。 」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巴菲特》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