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周元公着《太極圖說》,實本之《中庸》,至「主靜立人極」一語,尤為「慎獨」二字傳神。 其後龜山門下一派,羅、李二先生相傳口訣,專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 朱子親授業于延平,固嘗聞此。 (《天命章說》) 而程子則以靜字稍偏,不若專主于敬;又以敬字未盡,益之以窮理之說,又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朱子從而信之,所學為之少變。 遂以之解《大》、《中》,謂慎獨之外,另有窮理工夫,以合于格致誠正之說。 仍以慎獨為動,屬省察邊事,前此另有一項靜存工夫。 近日陽明先生始目之為支離,專提「致良知」三字為教法,而曰「良知只是獨之時」,又曰「惟精是惟一工夫,博聞是約禮工夫,致知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可謂心學獨窺一源。 至他日答門人「慎獨是致知工夫,而以中為本體,無可着力,」此卻疑是權教。 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而可徒事乎道生者。 工夫用到無可着力處,方是真工夫,故曰:「勿忘勿助,未嘗致纖毫之力。 」此非真用力於獨體者,固不足以知之也。 大抵諸儒之見,或同或異,多系轉相偏矯,因病立方,儘是權教。 至于反身力踐之間,未嘗不同歸一路,不謬于慎獨之旨。 後之學者,無從向語言文字生葛藤。 但反求之吾心,果何處是根本一着?從此得手,方窺進步,有欲罷不能者。 學不知本,即動言本體,終無着落。 學者但知即物窮理為支離,而不知同一心耳,舍淵淵靜深之地,而從事思慮紛起之後,泛應曲當之間,正是尋枝摘葉之大者,其為支離之病,亦一而已。 將恃此為學,又何成乎?又何成乎?(《天命章說》) 天命流行,物與無妄,人得之以為心。 是謂本心。 人心無一妄而已。 忽焉有妄,希乎微乎?其不得而端倪乎?是謂微過,獨知主之;有微過,是以有隱過,七情主之;有隱過,是以有顯過,九容主之;有顯過,是以有大過,五倫主之;有大過,是以有叢過,百行主之。 總之妄也。 譬之木自本而根、而干、而標,水自源而後及于流,盈科而至於放海,故曰:「涓涓不息,將成江河;綿綿不絶,將尋斧柯。 」是以君子貴防之早也。 其惟慎獨乎?慎獨則時時知改。 俄而授之隱過矣,當唸過,便從當念改;又授之顯過矣,當身過,便從當身改;又授之大過矣,當境過,當境改;又授之叢過矣,隨事過,隨事改。 改之則復於無過,可喜也;不改成過,且得無改乎?總之皆祛妄還真之學,而工夫次第如此。 譬之擒賊者,擒之於室甚善,不於室而於堂,不於堂而於外門,於衢,於境上,必成擒而後已。 子絶四;毋意,毋固,毋我。 真能慎獨者也。 其次則「克伐怨欲不行焉爾。 」宋人之言曰:「獨行不愧影,獨行不愧衾。 」獨而顯矣;司馬溫公則雲;「某平生無甚過人處,但無一事不可對人言者。 」庶幾免於大過乎?若邢恕之一日三檢點,則叢過對治法也。 真能慎獨者,無之非獨,即邢恕學問,孔子亦用得 ,故曰「不為酒困。 」不然自原憲而下,總是個閒居小人,為不善而已。 善學者須學孔子之學,只於意根上止截一下,便千了百當。 若到必固我,已漸成決裂,幸於我處止截得,猶不失為顏子,克己過,此無可商量矣。 落一格,粗一格,工夫轉愈難一格,故曰:「可為難矣。 」學者須是學孔子之學。 人之言曰:「有心為惡,無心為過。 」則過容有不及知者,因有不及改,是大不然。 夫心不愛過者也,纔有一點過,便屬礙膺之物,必一決之而後快。 故人未有有過而不自知者,只不肯自認為知爾。 然則過又安從生?曰只不肯自認為知處,其受蔽處良多,以此造過遂多,仍做過不知而已。 孟子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可見人心只是一團靈明,而不能不受暗於過。 明處是心,暗處是過。 明中有暗,暗中有明。 明中之暗,即是過;暗中之明,即是改,手勢如此親切。 但常人之心,忽明忽暗,展轉出沒,終不能還得明明之體,不歸薄蝕何疑?君子則以暗中之明,用箇致曲工夫,漸次與它恢擴去,在《論語》則曰「訟過」,如兩造當庭,抵死仇對,不至十分明白不已。 纔明白,便無事。 如一事有過,直勘到事前之心,果是如何?一念有過,直勘到念後之事,更當如何?如此反覆推勘,更無躲閃,雖一塵亦駐足不得,此所謂致曲工夫也。 《大易》則言「補過」,謂此心一經缺陷,便立刻與之圓滿那靈明爾。 若只是小小補綴,頭痛救頭,腳痛救腳,敗缺難掩,而彌縫日甚,謂之文過而已。 雖然,人猶有有過而不自知者。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然則學者虛心,遜志時務,察言觀色,以輔所不逮,有不容緩者。 (以上《改過說》) 陽明子言良知,最有功于後學,然只傳孟子教法,于《大學》之說,終有未合。 古本《序》曰:「《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止至善之則,致良知而已矣。 」宛轉說來,頗傷氣脈。 至龍溪所傳《天泉問答》,則曰:「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益增割裂矣。 即所云良知,亦非究竟義也。 知善知惡與知愛知敬相似,而實不同。 知愛知敬,知在愛敬之中,知善知惡,知在善惡之外。 第4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