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忭字子藎,別號陽和,越之山陰人。 父天復,行太仆卿。 幼讀朱子《格致補傳》,曰:「無乃倒言之乎?當雲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而後物之表?精粗無不到也。 」嘉靖戊午,舉於鄉。 隆慶戊辰,太仆就逮於滇,先生侍之以往。 太仆釋歸,先生入京頌冤。 事解,又歸慰太仆於家。 一歲之中,往來凡三萬餘裡,年踰三十而發白種種,其至性如此。 辛未,登進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 尋丁外艱。 萬曆己卯,教習內書堂。 先生謂「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賢不肖為國治亂所繫」。 因取《中鑒錄》諄諄誨之。 江陵病,舉朝奔走醮事,先生以門生未嘗往也。 壬午皇嗣誕生,齎詔至楚,丁內艱。 丁亥陞右春坊,左諭德,兼翰林侍讀。 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先生之學,從龍溪得其緒論,故篤信陽明四有教法。 龍溪談本體而諱言工夫,識得本體,便是工夫。 先生不信,而謂「本體本無可說,凡可說者皆工夫也」。 嘗闢龍溪欲渾儒釋而一之,以良知二字為範圍三教之宗旨,何其悖也。 故曰「吾以不可學龍溪之可」。 先生可謂善學者也。 第主意只在善有善幾,惡有惡幾,於此而慎察之,以為良知善必真好,惡必真惡,格不正以歸於正為格物,則其認良知都向發上。 陽明獨不曰良知是未發之中乎?察識善幾、惡幾是照也,非良知之本體也。 朱子《答呂子約》曰:「向來講論思索,直以心為已發,而所論致知格物,以察識端倪為初下手處,以故缺卻平日涵養一段工夫。 」此即先生之言良知也。 朱子易簀,改《誠意章句》曰:「實其心之所發。 」。 此即先生之言格物也。 先生談文成之學,而究竟不出於朱子,恐於本體終有所未明也。 不二齋論學書 動靜者,時也。 無動無靜,常翕而不張,常聚而不散者,心也。 夫心無動靜,而存心之功,未有不自靜中得之者。 初學之士,未能於靜中得其把柄,遽欲以憧憧擾擾之私,而妄意於動靜合一之妙,譬之駕無柁之舟,以浮江、漢,犯波濤,其不至覆且溺者鮮矣。 (《寄張洪陽》) 吾兄謂摹擬古人之言行,庶幾可進於忘物,以此為下學而上達。 竊謂摹擬古人之言行,一一而求其合,所謂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也。 曷若摹擬於吾一心之為易且簡乎?萬事萬物皆起於心,心無事而貫天下之事,心無物而貫天下之物,此一貫之旨也。 故不離於事物言行之間,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下學上達無二事也。 若以摹擬為下學,忘物為上達,是二之矣。 (《答田文學》) 人有知覺,禽獸亦有知覺,人之知覺命於理,禽獸之知覺命於氣。 今但以知覺言良知,而曰良知不分善惡,不將混人性物性而無別耶?夫所謂良者,自然而然,純粹至善者也。 參之以人為,蔽之以私慾,則可以言知,而不得謂之良知矣。 謂良知有善無惡,則可;謂良知無善無惡,則不可。 致知之功,全在察其善惡之端,方是實學。 今人於種種妄念,俱認為良知,則不分善惡之言誤之也。 有不善,未嘗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致良知也。 知行合一以成其德,其顏子之學乎? 周子曰:「幾,善惡。 善有善幾,惡有惡幾。 」於此而慎察之,善必真好,惡必真惡,研幾之學也。 吾兄論幾,則曰:「善惡是非,未落對待,而以念上用功為幾淺,非第一義。 」竊謂未然。 所謂獨者,還是善念初動之時,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非無可對待之謂也,無對待則不可以言幾矣。 人心之慾,固以先事預防,禁於未發,為不犯手工夫。 然豈易言哉!此心即是天理,方其未動,本無人欲,纔一萌動,則有天理便有人欲。 此危微之訓,堯、舜所為惓惓也。 人心少有無念之時,方其未萌,着一防字,即屬思善一邊,是一念矣。 克唸作聖,只在一念之間,不分有事無事。 此念常存,正是動靜合一之學,恐無淺深先後之可言也。 幾一而已矣。 自聖人言,則為神化之幾;自吾人言,則為善惡之幾,其實非有二也。 作聖之功,則必由粗以入精,由可知以進於不可知,而知幾之學畢矣。 意者,心之所發。 心本無意也,動而後敬,言而後信,此心之本體,有時而息矣。 不動而敬,敬以心也;不言而信,信以心也,此心之中,無非敬信,未發已發,純乎天理矣。 釋氏以心為槁木死灰,而盡外聞見,吾儒亦從而宗之,是以吾心為有內也。 心無內外,無隱顯,無寂感。 不見不聞,此心也;獨見獨聞,此心也;共見共聞,此心也。 目之視也,可得而見也,謂視非心也,可乎?耳之聽也,可得而聞也,謂聽非心也,可乎?天之高也,地之廣也,鳶飛魚躍於其間,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則孰非心也?而謂其偏於空虛,可乎?(以上《寄馮緯川》) 楊復所談本體,而諱言功夫,以為識得本體便是功夫。 某謂本體本無可說,凡可說者皆工夫也。 識得本體,方可用工夫。 明道言「識得本體,以誠敬存之」是也。 (《寄羅近溪》) 仁之為物,未易名狀,故孔門罕言仁,凡所言者,皆求仁之功而已。 其曰「仁者,人也。 仁人,心也」。 此則直指仁體矣。 生生不已者,天地之心也。 人之生,以天地之心為心,虛而靈,寂而照,常應而常靜,謂其有物也,而一物不容,謂其無物也,而萬物皆備。 無物,無我,無古今,無內外,無始終,謂之無生而實生,謂之有生而實未嘗生,渾然廓然,凝然 然,仁之體倘若是乎!(《寄查毅齋》) 第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