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未發之中,而後有發而中節之和。 」此先師之言,為註《中庸》者說也。 註《中庸》者,謂「未發之中,人皆有之,至發時而後有不中節“。 曰:“此未知未發之中也。 未發之中,譬若鏡體之明,豈有鏡體既明而又有照物不當者乎?」此言未為不確,然實未嘗使學者先求未發之中而養之也。 未發之中,竟從何處覓耶?離已發而求未發必不可得,久之則養成一種枯寂之病,認虛景為實得,擬知見為性真,誠可慨也。 故學者初入手時,良知不能無間,善惡念頭雜發難制,或防之於未發之前,或制之於臨發之際,或悔改於既發之後,皆實功也。 由是而入微,雖聖人之知幾,亦只此工夫耳。 (《復何吉陽》) 覺即是善,不覺即是利。 鷄鳴而醒,目即見物,耳即聽物,心思即思物,無人不然。 但主宰不精,怳惚因應,若有若無,故遇觸即動,物過即留,雖已覺醒,猶為夢晝。 見性之人,真機明察,一醒即覺,少過不及,覺早反亟。 明透之人,無醒無覺,天則自着,故耳目聰明,心思睿智,於遇無觸,於物無滯。 善利之辨,此為未知學者分辨界頭,良知既得,又何擬議於意像之間乎?(《與寧國諸友》) 古人以無慾言微。 道心者,無慾之心也。 研幾之功,只一無慾而真體自着,更不於念上作有無之見也。 凡為愚夫愚婦立法者,皆聖人之言也。 為聖人說道,妙發性真者,非聖人之言也。 師在越時,同門有用功懇切,而泥於舊見,鬱而不化。 師時出一險語以激之,如「投水石於烈焰之中,一時解化,纖滓不留,此亦千古之大快也」。 聽者於此等處,多好傳誦,而不究其發言之端。 故聖人立教,只指揭學問大端,使人自證自悟,不欲以峻言隱韻立偏勝之劑,以快一時聽聞,防其後之足以殺人也。 (以上俱《答念菴》) [清] 黃宗羲 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 郎中王龍溪先生畿 王畿字汝中,別號龍溪,浙之山陰人。 弱冠舉於鄉,嘉靖癸未下第歸而受業於文成。 丙戌試期,遂不欲往。 文成曰:「吾非以一第為子榮也,顧吾之學,疑信者半,子之京師,可以發明耳。 」先生乃行,中是年會試。 時當國者不說學,先生謂錢緒山曰:「此豈吾與子仕之時也?」皆不廷試而歸。 文成門人益進,不能 授,多使之見先生與緒山。 先生和易宛轉,門人日親。 文成征思、田,先生送至嚴灘而別。 明年,文成卒於南安。 先生方赴廷試,聞之,奔喪至廣信,斬衰以畢葬事,而後心喪。 壬辰,始廷對。 授南京職方主事,尋以病歸。 起原官,稍遷至武選郎中。 時相夏貴溪惡之。 三殿災,吏科都給事中戚賢上疏,言先生學有淵源,可備顧問。 貴溪草制:「偽學小人,黨同妄薦。 」謫賢外任。 先生因再疏乞休而歸。 踰年,當考察,南考功薛方山與先生學術不同,欲借先生以正學術,遂填察典。 先生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不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 年八十,猶周流不倦。 萬曆癸未六月七日卒,年八十六。 《天泉證道記》謂師門教法,每提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緒山以為定本,不可移易。 先生謂之權法,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俱是無善無惡。 相與質之陽明,陽明曰:「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 上根者,即本體便是工夫,頓悟之學也。 中根以下者,須用為善去惡工夫以漸復其本體也。 」自此印正,而先生之論大抵歸於四無。 以正心為先天之學,誠意為後天之學。 從心上立根,無善無惡之心即是無善無惡之意,是先天統後天。 從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惡兩端之抉擇,而心亦不能無雜,是後天復先天。 此先生論學大節目,傳之海內而學者不能無疑。 以四有論之,惟善是心所固有,故意知物之善從中而發,惡從外而來。 若心體既無善惡,則意知物之惡固妄也,善亦妄也。 工夫既妄,安得謂之復還本體。 斯言也,於陽明平日之言無所考見,獨先生言之耳。 然先生他日答吳悟齋云:「至善無惡者心之體也,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 」此其說已不能歸一矣。 以四無論之,《大學》正心之功從誠意入手,今曰從心上立根,是可以無事乎意矣!而意上立根者為中下人而設,將《大學》有此兩樣工夫歟?抑止為中下人立教乎?先生謂「良知原是無中生有,即是未發之中。 此知之前,更無未發,即是中節之和。 此知之後,更無已發,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當下現成,不假工夫修整而後得。 致良知原為未悟者設,信得良知過時,獨往獨來,如珠之走盤,不待拘管而自不過其則也。 」以篤信謹守,一切矜名飾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唐荊川謂先生「篤於自信,不為形 之防,包荒為大,無淨穢之擇,故世之議先生者不一而足。 」夫良知既為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着工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禪。 流行即是主宰,懸崖撒手,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為權法,是不得不近於老。 雖雲真性流行,自見天則,而於儒者之矩矱,未免有出入矣。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