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惺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不出乎喜怒哀樂四者,此為學之要,而為政亦在其中矣。 (工夫只是致中和。 ) 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吾心之處事物,純乎理而無人偽之雜謂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處物為義,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襲而取也。 格者,格此也。 致者,致此也。 必曰事事物物上求個至善,是離而二之也。 伊川所云「纔明彼,即曉此」,是猶謂之二。 性無彼此,理無彼此,善無彼此也。 (以上與王純甫》)(先生恢復心體,一齊俱了,真是有大功於聖門,與孟子性善之說同。 ) 《大學》之所謂誠意,即《中庸》之所謂誠身也;《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謂明善也。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所以明善而為誠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別有所謂誠身之功也。 格物致知之外又豈別有所謂誠意之功乎?《書》之所謂精一,《語》之所謂博文約禮,《中庸》之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皆若此而已。 (答王天宇)(生既言格致即《中庸》明善之功,不離學問思辨行,則與朱子之說何異?至又云「格其物之不正以歸於正」,則不免自相齟齬,未知孰是。 ) 學絶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 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適重其溺,彼將不以為德而反以為尤矣。 故凡居今之時,且須隨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後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 (寄李道夫)(今且識援之登岸是何物。 ) 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穀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則雖日談道德仁義,亦只是功利之事,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一切屏絶之說,猶是泥於舊聞,平日用功未有得力處。 (與陸原靜)(勘得到。 ) 數年切磋,只得立志辨義利。 若於此未有得力處,卻是平日所講盡成虛話,平日所見皆非實得。 (義利二字,是學問大關鍵,亦即儒釋分途處。 ) 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但已落第二義。 須從第一義上着力,一真一切真。 (以上皆與薛尚謙)(識得第一義,即遷善改過皆第一義。 ) 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 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 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 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實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答羅整菴少宰)(整菴又有答先生書云:「前三物為物三,後三物為物一。 」為自相矛盾。 要之物一也,而不能不散而為兩,散而為萬。 先生之言,自是八面玲瓏。 ) 昔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然則聖人之學乃不有要乎?彼釋氏之外人倫、遺物理而墮於空寂者,固不得謂之明其心矣。 若世儒之外務講求考索而不知本諸身者,其亦可謂窮理乎?(與夏敦夫)(洙、泗淵源,原是如此。 得曾子發明,更是樸實頭地。 曾子就誠處指點,先生就明處指點,一而已矣。 ) 心無動靜者也。 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學,無間於動靜。 其靜也,常覺而未嘗無也,故常應;其動也,常定而未嘗有也,故常寂,常應常寂。 動靜皆有事焉,是之謂集義。 集義故能無祇悔,所謂動亦定、靜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靜其體也,而復求靜根焉,是撓其體也;動其用也,而懼其易動焉,是廢其用也。 故求靜之心,即動也;惡動之心,非靜也。 是之謂動亦動,靜亦動,將迎起伏,相尋於無窮矣。 故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 欲也者,非必聲色貨利外誘也,有心之私皆欲也。 故循理焉,雖酬酢萬變,皆靜也。 濂溪所謂主靜無慾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 從欲焉,雖心齋坐忘,亦動也。 告子之強制,正助之謂也,是外義者也。 (答倫彥式)(與《定性書》相為表?) 且以所見者實體諸心,必將有疑,果無疑,必將有得,果無得,又必有見。 (答方叔賢)(如此用功,真不怕不長進。 ) 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 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曷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良知之智,實自惻隱之仁來。 ) 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照則?動?靜,天地之所以?久而不已也。 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