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曰:「古人質正,貴行賤言,故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辭說。 風俗衰薄,外飾彌繁,方策既山積於儒門,而內書亦鞅掌於術家。 初學之徒,即未便可授以大要。 又亦人情以本末殷富者為快。 故後之知道者,干吉容嵩桂帛諸家,各著千所篇,然率多教誡之言,不肯善為人開顯大向之指歸也。 其至真之訣,或但口傳,或不過尋尺之素,在領帶之中,非隨師經久,累勤歷試者,不能得也。 雜猥弟子,皆各隨其用心之疏密,履苦之久遠,察其聰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千百歲中,時有盡其囊枕之中,肘腋之下,秘要之旨耳。 或但將之合藥,藥成分之,足以使之不死而已,而終年不以其方文傳之。 故世閒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也。 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祀拜伏之閒而已矣。 夫長生制在大藥耳,非祠醮之所得也。 昔秦漢二代,大興祈禱,所祭太乙五神,陳寶八神之屬,動用牛羊穀帛,錢費億萬,了無所益。 況於匹夫,德之不備,體之不養,而欲以三牲酒餚,祝願鬼神,以索延年,惑亦甚矣。 或頗有好事者,誠欲為道,而不能勤求明師,合作異藥,而但晝夜誦講不要之書,數千百卷,詣老無益,便謂天下果無仙法。 或舉門扣頭,以向空坐,烹宰犧牲,燒香請福,而病者不癒,死喪相襲,破產竭財,一無奇異,終不悔悟,自謂未篤。 若以此之勤,求知方之師,以此之費,給買藥之直者,亦必得神仙長生度世也。 何異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倉之收,用力雖盡,不得其所也。 所謂適楚而道燕,馬雖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 或有性信而喜信人,其聰明不足以校練真偽,揣測深淺;所博涉素狹,不能賞物。 後世頑淺,趣得一人,自譽之子,雲我有秘書,便守事之。 而庸人小兒,多有外託有道之名,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有所請為,輒強喑嗚,俛仰抑揚。 若所知寶秘乃深而不可得之狀。 其有所請,從其所求,俛仰含笑,或許以頃後,故使不覺者,欲罷而不能,自謂事之未勤,而禮幣之尚輕也。 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肅,賂以殊玩,為之執奴僕之役,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險履危,欲以積勞自效,服苦求哀,庶有異聞。 而虛引歲月,空委二親之供養,捐妻子而不恤,戴霜蹈冰,連年隨之,而妨資棄力,卒無所成。 彼初誠欺之,末或慚之,懵然體中,實自空罄短乏,無能法以相教,將何法以成人乎?余目見此輩不少,可以有十餘人。 或自號高名,久居於世,世或謂之已三四百歲,但易名字,詐稱聖人,託於人閒,而多有承事之者,余但不喜書其人之姓名耳。 頗游俗閒,凡夫不識妍蚩,為共吹揚,增長妖妄,為彼巧偽之人,虛生華譽,歙習遂廣,莫能甄別。 故或令高人偶不留意澄察,而但任兩耳者,誤於學者,常由此輩,莫不使人嘆息也。 每見此曹,欺誑天下,以規勢利者,遲速皆受殃罰,天網雖疏,終不漏也。 但誤有志者可念耳。 世人多逐空聲,鮮能校實。 聞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許,必當有異,便載馳競逐,赴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 而不復尋精,彼得門人之力。 或以致富,辨逐之雖久,猶無成人之道,愚夫故不知此人不足可事,何能都不與悟,自可悲哉!夫搜尋仞之壟,求干天之木;漉牛跡之中,索吞舟之鱗,用日雖久,安能得乎?嗟乎!將來之學者,雖當以求師為務,亦不可以不詳擇為急也。 陋狹之夫,行淺德薄,功微緣少,不足成人之道,亦無功課以塞人重恩也。 深思其趣,勿令徒勞也。 」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抱朴子》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