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水經注》:「聖水徑方城縣故城北,又東南徑韓城東。 《詩》:『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 』王肅曰:『今汲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寒號。 』」非也。 按《史記‧燕世家》:「易水東分為梁門。 」今順天府固安縣有方城村,即漢之方城縣也。 《水經注》亦云:「顯水徑良鄉縣這北界,歷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是所謂「奕奕梁山」者矣。 舊說以韓國在同州韓城縣。 曹氏曰:「武王子初封于韓,其時召襄公封于北燕,實為司空,王命以燕眾城之。 」竊疑同州去燕二千餘里,即令召公為司空,掌邦土,量地遠近,興事任力,亦當發民于近甸而已,豈有役二千里外之人而為築城者哉。 召伯營申,亦曰「因是謝人」;齊桓城邢,不過宋、曹二國;而《召誥》「庶殷攻位」,蔡氏以為此遷洛之民,無役紂都之理。 此皆經中明證。 況「其追其貊」乃東北之夷,而蹶父之靡國不到,亦似謂韓土在北陲之遠也。 又考王符《潛夫論》曰:「昔周宣王時,有韓侯,其國近燕。 故《詩》云:『普彼韓城,燕師所完。 』其後韓西亦姓韓,為衛滿所伐,遷居海中。 」漢時去古未遠,當有傳授,今以《水經注》為定。 按毛傳梁山、韓城皆不言其地,鄭氏箋乃云:「梁山,今左馮翊夏陽西北。 韓,姬姓之國也,後為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為邑名焉。 」至「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則鄭已自知其說之不通,故訓燕為安,而曰:「大矣,彼韓國之城。 乃古平安時眾民之所築完。 」惟王肅以梁山為汲郡方城縣之山,而以燕為燕國。 今于梁山則用鄭說,于燕則用王說,二者不可兼通,而又巧立召公為司空之說,可謂甚難而實非矣。 雙「其追其貊」,鄭以經傳說貊多是東夷,故職方掌四夷九貉,鄭志答趙商云:「九貉即九夷也。 」又《秋官》「貉隷」註云:「征東北夷所獲。 」而漢時所謂貊者,皆在東北。 因于箋末添二語云:「其後追也貊也,為嚴狁所逼,稍稍東遷。 」此又可見康成之不自安而遷就其說也。 ○如山之苞如川之流「如山之苞」,營法也;「如川之流」,陳法也。 古之善用師者,能為營而後能為陳。 故曰「師出以律」,又曰「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代,乃止齊焉」。 管子霸國之謀,且猶作內政,以寄軍令,使之耳目素習,心志素定,如山之不可動搖,然後出而用之,若決水于千仞之溪矣。 ○不吊不祥威儀之不類,賢人之喪亡,婦寺之專橫,皆國之不祥。 而日月之眚,山川之變,鳥獸草木之妖,其小者也。 傳曰:「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故孔子對哀公,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為俗之不祥。 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 」而武王勝殷,得二俘而問焉,曰:「若國有妖乎?」一俘對曰:「吾國有妖,晝見星而天雨血。 」一俘對曰:「此則妖也,非其大者也。 吾國之妖,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武王避席再拜之。 自余所逮見五六十年國俗民情舉如此矣,不教不學之徒滿于天下,而一二稍有才知者皆少正卯、鄧析之流,是豈待三川竭而悲周,岷山崩而憂漢哉。 《書》曰:「習與性成。 」《詩》云:「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 」識時之士所以引領于哲王,繫心于德也。 ○魯僖公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谷,而有牧之盛。 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而有來牝三千之多。 然則古之馬政皆本於田功也。 吾未見廄有肥馬、野有饑莩而能國者也。 ○實始翦商太王當武丁、祖甲之世,殷道未衰,何從有翦商之事。 僖公之世距太王巳六百餘年,作詩這人特本其王跡所基,而侈言之爾。 猶《泰誓》之言:「命我文考,肅將天威」也,猶《康誥》之言:「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也,亦後人追言之也。 張子曰:「一日之間,天命未絶,猶是君臣。 」 ○玄鳥讀經傳之文,終商之世,無言祥瑞者。 而大戊之祥桑,高宗之ず雉,惕于天之見妖而修德者有二焉,則知監于夏王之矯誣上天而忄慄忄慄危懼,蓋湯之家法也。 簡狄吞卵而生契,不亦矯誣之甚乎?毛氏傳曰:「玄鳥,鳥鳥也。 春分玄鳥降。 湯之先祖有戌氏女簡狄,配高辛氏帝,帝率與之祈于郊而生契,故本其為天所命,以玄鳥至而生焉。 」可以破史遷之謬矣。 ○敷奏其勇「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難不竦。 」苟非大受之人,驟而當天下之重任,鮮不恐懼而失其守者,此公孫丑所以有動心之問也。 升而伐夏,創未有之事而不疑,可謂天錫之勇矣。 何以能之?其「上帝臨女,無貳爾心」之謂乎?湯武身之也,學湯之勇者宜何如?”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近之矣。 ○魯頌商頌《詩》之次序,猶《春秋》之年月,夫子因其舊文,述而不作也。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告宗廟。 魯之頌,頌其君而已,而列之周頌之後者,魯人謂之頌也。 世儒謂夫子尊魯,而進之為頌,是不然。 魯人謂之頌,夫子安得不謂之頌乎?為下不倍也。 《春秋》書公、書郊亦同此義。 孟子曰:「其文則史。 」不獨《春秋》也,雖《六經》皆然。 今人以為聖人作書,必有驚世絶俗之見,此是以私心待聖人。 世人讀書如王介甫,才入貢院,而一院之事皆欲紛更。 此最學者之大病也。 第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