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 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菜能穢人齒頰及腸胃者,蔥、蒜、韭是也。 椿頭明知其香,而食者頗少,蔥、蒜、韭盡識其臭,而嗜之者眾,其故何歟?以椿頭之味雖香而淡,不若蔥、蒜、韭之氣甚而濃。 濃則為時所爭尚,甘受其穢而不辭;淡則為世所共遺,自薦其香而弗受。 吾于飲食一道,悟善身處世之難。 一生絶三物不食,亦未嘗多食香椿,殆所謂「夷、惠之間」者乎? 予待三物有差。 蒜則永禁弗食;蔥雖弗食,然亦聽作調和;韭則禁其終而不禁其始,芽之初發,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變也。 ○蘿蔔 生蘿蔔切絲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 但恨其食後打噯,噯必穢氣。 予嘗受此厄於人,知人之厭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絶而弗食。 然見此物大異蔥蒜,生則臭,熟則不臭,是與初見似小人,而卒為君子者等也。 雖有微過,亦當恕之,仍食勿禁。 ○芥辣汁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曰:有,辣芥是也。 制辣汁之芥子,陳者絶佳,所謂愈老愈辣是也。 以此拌物,無物不佳。 食之者如遇正人,如聞讜論,困者為之起倦,悶者以之豁襟,食中之爽味也。 予每食必備,竊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 ◎谷食第二 食之養人,全賴五穀。 使天止生五穀而不產他物,則人身之肥而壽也,較此必有過焉,保無疾病相煎,壽夭不齊之患矣。 試觀鳥之啄粟,魚之飲水,皆止靠一物為生,未聞于一物之外,又有為之餚饌酒漿、諸飲雜食者也。 乃禽魚之死,皆死於人,未聞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盡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長生久視之道也。 人則不幸而為精腆所誤,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損傷,少靜一時,少安一時之淡泊。 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飲食太繁,嗜欲過度之所致也。 此非人之自誤,天誤之耳。 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然則人欲自愛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當稍存其意,而以一物為君。 使酒肉雖多,不勝食氣,即使為害,當亦不甚烈耳。 ○飯粥 粥飯二物,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機彀,無人不曉,焉用越俎者強為致詞?然有吃緊二語,巧婦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為喝破,使姑傳之媳,母傳之女,以兩言代千百言,亦簡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 飯之大病,在內生外熟,非爛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澱,如糊如膏。 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無是事。 然亦有剛柔合道,燥濕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飯之美形,無飲食之至味者。 其病何在?曰:挹水無度,增減不常之為害也。 其吃緊二語,則曰:「粥水忌增,飯水忌減。 」米用幾何,則水用幾何,宜有一定之度數。 如醫人用藥,水一鐘或鐘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數。 若以意為增減,則非藥味不出,即藥性不存,而服之無效矣。 不善執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飯常苦其多。 多則逼而去之,少則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於水,逼去飯湯者,非去飯湯,去飯之精液也。 精液去則飯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猶米之釀而為酒矣。 慮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猶入水于酒也。 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饋者,挹水時必限以數,使其勺不能增,滴無可減,再加以火候調勻,則其為粥為飯,不求異而異乎人矣。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稍精。 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 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腕。 食者歸功于穀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穀也。 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 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 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 露以薔薇、香櫞、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 薔薇、香櫞、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湯 湯即羹之別名也。 羹之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湯者,慮人古雅其名,而即鄭重其實,似專為宴客而設者。 然不知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 有飯即應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設羹以下飯,乃圖省儉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飲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飯,即有下飯之物。 世俗改下飯為「廈飯」,謬矣。 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豈下酒之「下」,亦從「廈」乎?「下飯」二字,人謂指餚饌而言,予曰:不然。 餚饌乃滯飯之具,非下飯之具也。 食飯之人見美饌在前,匕箸遲疑而不下,非滯飯之具而何?飯猶舟出,羹猶水也;舟之在灘,非水不下,與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 且養生之法,食貴能消;飯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見。 故善養生者,吃飯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飯亦不可無羹。 宴客而為省饌計者,不可無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饌不留者,亦不可無羹。 何也?羹能下飯,亦能下饌故也。 近來吳越張筵,每饌必注以湯,大得此法。 吾謂家常自膳,亦莫妙于此。 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 有湯下飯,即小菜不設,亦可使哺啜如流;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食不下嚥。 予以一赤貧之士,而養八百口之家,有饑時而無饉日者,遵也道也。 ○糕餅 第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閑情偶寄》
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