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宣仁後崩,哲宗親政。 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 時國是將變,軾不得入辭。 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 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亂,雖近臣不能自達。 陛下臨禦九年,除執政、台諫外,未嘗與群臣接。 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 臣日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難矣。 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 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 陛下聖智絶人,春秋鼎盛。 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與群臣之邪正。 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後應物而作。 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 由此觀之,陛下之有為,惟憂太早,不患稍遲,亦已明矣。 臣恐急進好利之臣,輒勸陛下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廟之福,天下幸甚。 」定州軍政壞弛,諸衛卒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前守不敢誰何。 軾取貪污者配隷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 軍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戰法,眾皆畏伏。 然諸校業業不安,有卒史以臓訴其長,軾曰:「此事吾自治則可,聽汝告,軍中亂矣。 」立決配之,眾乃定。 會春大閲,將吏久廢上下之分,軾命舉舊典,帥常服出帳中,將吏戎服執事。 副總管王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至。 軾召書吏使為奏,光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 定人言:「自韓琦去後,不見此禮至今矣。 」契丹久和,邊兵不可用,惟沿邊弓箭社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鋭。 故相龐籍守邊,因俗立法。 歲久法弛,又為保甲所撓。 軾奏免保甲及兩稅折變科配,不報。 紹聖初,御史論軾掌內外製日所作詞命,以為譏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 尋降一官。 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 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 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 軾自元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於此。 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於天。 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雖嬉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 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 軾成《易傳》,復作《論語說》。 後居海南,作《書傳》。 又有《東坡集》四十捲、《後集》二十捲、《奏議》十五卷、《內製》十捲、《外製》三卷、《和陶詩》四卷。 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 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於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禮部尚書。 孝宗置其文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親制集贊,賜其曾孫嶠。 遂崇贈太師,謚文忠。 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 邁,駕部員外郎。 迨,承務郎。 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歷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 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 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 至于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 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 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 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 」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東坡先生墓誌銘(宋·蘇轍) 予兄子瞻謫居海南四年。 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內,澤及鳥獸。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歸。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於毗陵。 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弔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 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 嗚呼,斯文墜矣!後生安所復仰?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 」轍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 第4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