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二年,還朝。 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 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 軾上議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隷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餘。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 夫時有可否,物有興廢,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復。 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僅存。 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 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于吾世足矣。 至于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願陛下留意于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 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 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 陛下亦安用之?」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 」即日召見,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 」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鋭。 願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後應之。 」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 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 」軾退,言于同列。 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 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 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 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 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 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 」即詔罷之。 第4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