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嘉令仿、掄跪于庭下,聲稱有敕,遂言曰:「自來北邊有蒙古達勒達等,從東昏時數犯邊境,自朕即位,已久寧息。 近準邊將屢申,此輩又復作過,比前生聚尤甚,眾至數十萬,或說仍與夏通好。 若不即行誅戮,恐致滋蔓。 重念祖宗山陵盡在中都,密邇彼界,是以朕心不安。 以承平日久,全無得力宿將可委專征,須朕親往以平寇亂,故雖宮室始建,方此巡幸,而勢不可留。 已擬定十一月間親臨北邊,用行討伐,然一二年卻當還此。 今聞有使稱賀,本欲差人遠迓,如其入見。 緣近者國信使副高景山、王全等傳旨,召一二近上官位,有所宣諭。 今卿等非所召之人,可便歸國,即令元指官位人等前來,一就稱賀,仍須九月初到闕。 故茲宣示。 」言畢,升堂,分賓主而坐。 仿顫慄,張掄稍進而問曰:「蒙古小邦,何煩皇帝親行?」汝嘉不能對。 掄曰:「侍講遠來,口言有敕,本國君相何以為憑?乞書於紙,以俟聞奏。 」汝嘉即索紙筆,書畢而去,仿等遺以纈帛、香茶,皆不受。 丙申,命參知政事楊椿恭篆聖文仁德顯孝皇帝謚寶。 是月,金大括境內騾馬,殺亡遼耶律氏、宋趙氏子男凡百三十餘人。 金主嘗因賜群臣宴,顧謂左丞相蕭玉曰:「卿嘗讀書否?」玉曰:「亦嘗觀之。 」中宴,金主起,即召玉至內合,以《漢書》一冊示玉。 既而擲之曰:「此非所問也。 朕欲與卿議事,今欲伐江南,卿以為何如?」玉曰:「不可。 」金主曰:「朕視宋國,猶掌握間耳,何為不可?」玉曰:「天以長江限南北,舟楫非我所長。 苻堅以百萬伐晉,不能以一騎渡,是以知其不可。 」金主怒,叱之使出。 既而尚書令張浩因人奏事,金主杖浩,並杖玉,謂群臣曰:「浩大臣,不面奏,因人達語,輕易如此!玉以苻堅比朕,朕欲釘其舌而磔之,以玉有功,故隱忍耳。 」 八月,辛丑朔,忠義人魏勝復海州。 勝素負氣,嘗潛渡淮為商,至是率其徒數百人至海州,自稱制置司前軍,大兵且繼至,海州遂降。 癸丑,金主弒其母太后圖克坦氏。 初,布薩師恭賜第鄰寧德宮,師恭屢得見太后。 及師恭奉命討契丹諸部,入辭太后,言:「國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又自中都至汴京。 今又興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 我嘗勸止之,不見聽。 契丹事復如此,奈何?」侍婢高福娘以告金主。 金主疑太后有異圖,召點檢大懷忠等,戒之曰:「汝等見太后,但言有詔,令太后跪受,即擊殺之。 」太后方摴蒱,懷忠至,令太后跪受詔,太后愕然,方下跪,遽從後擊之,仆而復起者再,乃縊殺之。 金主命焚屍于宮中,棄其骨于水。 封福娘為鄖國夫人,且許立為妃。 甲寅,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以舟師三千人發江陰。 先是寶自行在還,即謀進發,軍士爭言西北風力尚勁,迎之非利,寶下令:「大計已定,不復可搖,敢有再出一語者斬!」遂發,徽猷閣直學士、知平江府洪遵竭資糧器械濟之。 放蘇州大洋,行三日,風怒甚,舟散漫不得收。 寶慷慨謂左右曰:「天欲以試李寶耶?此心如鐵石不變矣!」即酹酒自誓,風亦隨止。 退泊明州關澳,追集散舟,不浹旬復故。 而裨將邊士寧自密州還,言魏勝已得海州矣,寶大喜,促其下乘機速發,而大風復作,波濤如山者經月,未得進。 乙卯,江淮制置使劉錡引兵屯揚州。 錡將渡江,以軍禮久不講,乃建大將旗鼓以行,軍容整肅,江浙人所未見也。 時錡方病,不能乘馬,乃以皮穿竹為肩輿。 鎮江城中,香煙如雲霧,觀者填擁。 右奉義郎、通判楚州徐宗偃見錡,力陳兩淮要害:「山陽密邇清河口,實為控扼之地,合肥扞蔽壽春。 自古北軍悉由渦口渡淮,彼或長驅,則兩淮皆非我有。 宜速遣精鋭列戍,勿使敵得衝突。 」錡疑未決。 浙東副總管李橫、浙西副總管賈和仲適白其事,皆共贊之。 乃遣殿前司策應右軍統制王剛以五千人屯寶應。 丙辰,金主殺其翰林直學士韓汝嘉。 汝嘉自盱眙歸,諫寢兵議和,金主曰:「汝與南宋為遊說耶?」遂賜死。 丁巳,詔鄂州駐答刂禦前諸軍都統制田師中赴行在奏事。 殿中侍御史杜莘老,言師中老而貪,士卒致怨,偏裨不服,臨敵恐誤國事,御史中丞、湖北、京西宣諭使汪澈亦言于帝,乃召之。 尋以潭州觀察使、知襄陽府吳拱為鄂州諸軍都統制。 壬戌,徐仿、張掄自盱眙還行在。 徐宗偃之在淮陰也,有宿遷孫一者自北來,言嘗為金差往濱州充水手,暨逃歸而家屬已渡淮,偶相值于此。 備陳海道曲折,謂舟船雖大且多,然皆松木平底,不可涉洋。 水軍雖多,悉簽鄉夫,朝夕逃遁,一有警急,必致潰散,及有願募人往焚燒其舟船者。 宗偃因條具邊防利便,遂並以其事白廟堂,附疾置以達,至奏邸,特空函耳。 朝廷乃札付仲偃,根究沿路盜拆。 後數日,乃知遞過山陽城下,為郡中竊匿,宗偃復條畫附仿、掄以聞。 癸亥,金殺布薩師恭,以其黨于太后也。 先是金主使蕭圖喇等討契丹薩巴,連戰無功,既而薩巴聞師恭以大軍至,乃遁。 師恭追之垂及,金主使師恭之子以傳逆之,至則戮于市。 師恭臨刑,以繩枚塞口,但仰視天日而已。 遂族滅之,並殺圖喇等。 己巳,起複慶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成閔充湖北、京西制置使,節制兩路軍馬。 第3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