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防禦使呼延通自殺。 初,通以私忿欲殺韓世忠,不果。 世忠知之,通與淮陰統制官崔德明不葉,世忠即召通,斥為士伍,使隷德明軍中。 世忠生日,諸將皆入為壽,通自淮陰馳至,世忠見之,即走入,不復出。 通伏地泣,眾共遣之,通乃去。 德明還淮陰,數通擅離軍之罪,杖之數十。 通怏怏,赴運河死,人皆惜其勇,世忠後亦悔之。 初,知河南府李興既屯白馬山寨,李成以蕃、漢數萬眾圍之。 時興妻周氏與其子居襄陽,惟幼子在側。 敵圍益急,士心頗搖。 興聞,謂諸將曰:「興與諸君尚當以死守,毋有二志。 苟或不敵,吾豈為敵污者!當抱是兒南向投崖,以謝天子。 」諸將皆感泣,由是守益堅。 敵遣使賫黃榜召興以奉國上將軍、河南尹,興得檄不啟,立斬其使,以檄聞于朝。 白馬受圍久,方冬泉涸,軍民乏絶,興焚香默禱,一夕大雪,泉源皆溢,成知興志不可屈,乃即山下屯兵積糧,為久居之計,興潛遣將士夜焚之。 成大挫,徑歸西京。 金既復取河南地,猶慮中原士民懷二意,始創屯田軍。 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種,春秋量給衣馬。 若遇出軍,使給其錢米。 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萬人,皆築壘于村落間。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四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一百二十四】 起重光作噩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 春,正月,壬寅,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趙開卒,年七十六。 自金人侵陝、蜀,開職饋餉者十年,軍用得以毋乏,一時賴之。 開既黜,主計之臣率三四易,于開條畫,毫髮無敢變更者,人偉其能。 然議者咎開竭澤而漁,使後來者無所施其智巧。 凡茶、鹽、榷酤、激賞、零畸絹布之征,遂為西蜀常賦,故雖累經減放,而害終不去焉。 癸卯,鳳翔府同統制軍馬楊從儀,敗金人于渭南。 庚戌,淮西宣撫使張俊入見。 帝問曾讀《郭子儀傳》否,俊對以未曉。 帝諭云:「子儀方時多虞,雖總重兵處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身享厚福,子孫慶流無窮。 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儀,則非特一身饗福,子孫昌盛亦如之。 若恃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饗福,身亦有不測之禍,卿宜戒之。 」 先是金都元帥宗弼自順昌戰敗而歸,遂保汴京,留屯宋、亳,出入許、鄭之間,復簽兩河軍與蕃部凡十餘萬,欲謀再舉。 上亦逆知敵情必不一挫便已,乃詔大合兵于淮西以待之。 俊自建康來朝,故有是諭。 是日,金群臣上金主尊號曰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皇帝。 金主初服袞冕。 命太師宗干輦輿上殿,制詔不名。 辛亥,帝諭大臣曰:「李左車言:『千里饋糧,士有饑色。 』敵若侵淮,其勢糧必在後。 但戒諸將持重以待之,至糧盡欲歸,因其怠擊之,則無不勝矣。 」 癸丑,金主謝太廟,大赦,改元皇統。 乙卯,金人攻壽春府,守將孫暉、樞密院編製雷仲合兵拒之。 己未,淮北宣撫判官劉錡,自太平州渡江以援淮西。 錡有兵二萬,馬數百,朝廷聞報,亟令張俊還建康拒敵。 時孫暉、雷仲皆棄城而出,金人破壽春,殺守兵千餘人,系橋淮岸以濟其眾。 金初定命婦封號。 西夏請置榷場,金主許之。 乙丑,劉錡至廬州,駐兵城外。 時樞密直學士、知廬州陳規病卒,城中無守臣,備禦之具皆闕,官吏軍民散出逃遁,惟有宣撫司統制官關師古兵二千餘人。 錡巡其城一匝,曰:「城不足守也。 」乃冒雨與師古率眾而南。 丙寅,金以大軍入廬州,遣輕騎追劉錡,及于西山口。 錡自以精兵為殿,西向列陳以待。 追騎望見錡旌旗,逡巡不敢逼,日暮,各解去。 丁卯,劉錡結陳徐行,號令諸軍,占擇地利,共趨東關,依水據山,以遏金人之沖。 自金人渡淮,淮南之人皆避過江南,為遷徙之計,惟視錡兵以為安危。 錡既得東關之險,稍休士卒,兵力復振。 金人據廬州,雖時遣兵入無為軍、和州境內剽掠,不敢舉兵逼江,懼錡之乘其後也。 江南由是少安。 戊辰,金人破商州。 先是右逼元帥完顏杲遣珠赫貝勒以數千騎入侵,守臣邵隆知不可守,乃焚倉庫,毀廬舍而遁。 金人入城,據之。 己巳,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以殿前司兵馬三萬人發行在。 金封平章政事完顏昂為漆水郡王。 二月,癸酉,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渡江屯和州。 初,金都元帥宗弼既入合肥,諜者報金人已入含山縣,漸入歷陽。 時張俊諸軍已趣裝,猶未發,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猶遲之,曰:「更俊探報。 」夢得曰:「敵已過含山縣,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 」俊遂令諸軍進發,諭諸統制曰:「先得和州者勝。 」德曰:「德當身先士卒,為諸軍前鋒。 」俊壯之,將士皆鼓舞,訁雚噪而行。 有報已失和州者,德乃率所部兵渡採石,約俊明日入城會食。 至中流,聞敵勢甚眾,莫敢前,德驅之進翟,首先登舟。 俊宿于江中,德率眾徑至城下,敵退屯昭關。 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知商州邵隆復入商州。 第2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