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命翰林學士丁度等權知禮部貢舉。 乙卯,大理評事、監在京店宅務蘇舜欽詣匭通疏曰:“臣聞河東地大震,歷旬不止;孟春之初,雷電暴作。 臣以為國家闕失,眾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寧以告陛下。 陛下果能霈發明詔,許群臣皆得獻言,臣初聞之,踴躍欣忭!旬日間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病?而未聞朝廷舉行,是亦收虛言而不根實效也。 竊見綱紀墮敗,政化闕失,其事甚眾,不可概舉,謹條大者二事以聞。 “一曰正心。 心正則神明集而萬條理。 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邇俳優,燕樂逾節,賜予過度。 燕樂逾節則蕩,賜予過度則侈;蕩則政事不親,侈則用度不足。 臣竊觀國史,見祖宗日視朝,旰昃方罷,猶坐後苑門,有白事者,立得召對,委曲詢訪,小善必納。 真宗末年不豫,始間日視朝。 今陛下春秋鼎盛,實宵衣旰食求治之秋,乃隔日禦殿,此政事不親也。 又,府庫匱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 三司計度經費,二十倍于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望陛下修己以禦人,洗心以鑒物,勤聽斷,舍燕安,放棄優諧近習之纖人,親近剛明鯁正之良士,因此災變,以思永圖。 “二曰擇賢。 夫明主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御史諫官而已。 昨王隨自吏部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復為上相。 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隨虛庸邪謅,非輔相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又,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詼諧自任,今處之近輔,物望甚輕,人情所忽,蓋近臣多非才者。 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 且張觀為御史中丞,高若訥為司諫,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柔懦,無剛直敢言之氣。 斯皆執政引置,欲其緘默,不敢舉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 故御史、諫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 台諫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臣以為陛下身既勤儉,輔弼、台諫又皆得人,則天下何憂不治,災異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丙辰,以災異,詔轉運使、提點刑獄案所部吏以聞。 上封者言:「自變茶法,歲輦京師銀絹易芻粟于河北,配擾居民,內虛府庫,外困商旅,非便。 」丙寅,命權御史中丞張觀、侍御史程戡、右司諫韓琦與三司別議之。 戡,陽翟人。 直史館蘇紳上疏曰:「星之麗天,猶萬國之附王者。 下之畔上,故星亦畔天。 今大異若此,得非任事之臣逾常分乎?朝廷事無大小,委之政府,至于黜陟之柄,亦或得專。 夫大臣平日宜辨論官才,使陛下周知在位之能否,及有除擬,可以隨才任用,使進擢之人知恩出於上,則威福不外分也。 今則不然,每一官闕,但閲其履歷,附以比例,而陛下無復有所更。 故競進之徒,趨走權門,經營捷徑,恩命未出於上,而請託已行于下矣。 祖宗時擢用要官,惟才是用,臣下莫得先知,故被擢之人,咸思自厲。 此無它,講求有素而大權不在於下也。 雷者,天之號令,今方春而雷,天其或者欲陛下出號令以震動天下,宜及于早,而矯臣下舒緩之咎。 凡朝廷事,無鉅細,無內外,取其先急者,悉關聖慮而振肅之,不可緩也。 夫星變既有下畔上之象,地震又有陰侵陽之證,天意恐陛下未悟也,更以震雷警之,欲陛下先事為備,則患禍消而福祥至矣。 」 直史館葉清臣上疏曰:「陛下臨朝淵默,垂拱仰成,事無大小,有議皆可。 使輔相之臣竭忠無私,皆如蕭、曹、房、杜則可;一有不及,才或非倫,則誤陛下事多矣。 今有一人進擢,則曰宰相某之親舊也;一人罷黜,則曰宰相某之嫌隙也。 由是天下囂然,不曰自陛下出而曰由宰相得,非臣陰之盛而易天地之序者乎?京房曰:『臣事雖正,專必震。 』彼正而專猶且震,況專而不正,安得不潰陰陽之氣而致天地之變乎!此地震之所由至也。 臣願陛下用天之高明剛健,法太祖之英武肅果,太宗之神睿聰察,先皇帝之精勤明哲,然後官人以材如周文,以法繩下如漢宣,招諫遷善如唐文皇。 若此,何懼後患之不消,福慶之不臻哉!」 校書郎張方平上七事:一曰密機事,二曰用威斷,三曰廣言路,四曰重圖任,五曰正有司,六曰信命令,七曰示戒懼。 御史中丞張觀亦言:「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以致災異。 」因上四事:一曰知人,二曰嚴禁:三曰尚質,四曰節用。 除並、代、忻州壓死民家去年秋糧。 二月,戊辰朔,詔:「天下貢舉人,自今止令逐州解頭入見。 」時舉人群見,進止多不如儀,而民有侯化隆、高惟志者,又輒闌入殿庭獻封事,故有是詔。 庚午,詔自今日禦前殿視事,用蘇舜欽之言也。 甲戌,賜鄆州學田五頃。 第2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