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已巳,詔:「伎術官自今不得如京朝官用考課遷陟。 」先是司天監丞徐起等言遇先帝禦樓,及帝即位,止遷一官,願如京朝官例,遷兩官。 朝廷惡其幸進,條約之。 己卯,詔以天書從葬永定陵,用王曾、呂夷簡之議也。 辛卯,靈駕發引,帝不視事者十日,其後雖視事,猶禦便殿。 初,有司請悉壞靈駕所經道路城門、廬舍,以過車輿、象物。 侍御史知雜事謝濤言:「先帝東封西祀,儀物大備,猶不聞有所毀撤。 且遺詔務從儉薄,今有司治明器侈大,以勞州縣,非先帝意,願下少府裁損之。 」太后不可。 帝時與太后俱坐合中,乃言曰:「城門卑者當毀之,民居不當毀也。 」太后以為然。 是月,遼主駐魯古思澱。 冬,十月,丁酉朔,遼賜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樞密副使楊又玄、右丞相馬保忠錢物有差。 己酉,葬文明章聖元孝皇帝于永定陵,廟號真宗。 己未,祔真宗神主于太廟,廟樂曰《大明之舞》。 以莊穆皇后配享,仍詔立莊穆忌。 初,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宮中,以銀罩覆神主;參知政事呂夷簡言:「此未足以報先帝。 今天下之政在兩宮,惟太后遠奸邪,獎忠直,輔導聖德,則所以報先帝者宜莫如此。 」 甲子,帝與皇太后始復禦承明殿。 是月,遼主至上京,曲赦畿內囚。 十一月,丁卯朔,樞密使錢惟演罷為保大軍節度使,知河陽。 初,丁謂逐寇準,惟演與有力焉。 及序樞密題名石,獨刊去準名,曰:「逆準削而不書」。 謂禍既萌,惟演慮並得罪,遂擠謂以自解。 馮拯惡其為人,因言:「惟演以妹妻劉美,實太后姻家,不可與政,請出之。 」乃有是命。 惟演至河陽,嘗請曲賜鎮兵特支錢。 太后將許之,侍御史知雜事蔡齊曰:「嘗罰者,上人所操,非臣下所當請。 且天子新即位,惟演連姻後家,乃請偏賞以自為恩,搖撼眾心,不可許。 」即劾奏惟演。 遂罷賜錢。 戊辰,以李沆、王旦、李繼隆配享真宗廟庭。 以翰林學士劉筠為御史中丞。 先是三院御史言事,皆先白中丞。 筠舉舊儀,榜之台中,令各舉糾彈之職,毋白中丞、雜知。 癸酉,命翰林學士承旨李維、翰林學士晏殊修《真宗實錄》;尋覆命翰林侍講學士孫奭、知制誥宋綬、度支副使陳堯佐同修。 乙亥,以皇太后生日為長寧節。 庚辰,判國子監孫奭言:「知袞州日,建立學舍以延生徒,至數百人,臣雖以俸錢贍之,然常不給。 自臣去郡,恐漸廢散,乞給田十頃為學糧。 」從之。 諸州給學田始此。 辛巳,始禦崇政殿西合,召翰林侍講學士孫奭、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馮元講《論語》,侍讀學士李維、晏殊與焉。 初詔雙日禦經筵,自是雖只日亦召侍臣講讀。 王曾以帝新即位,宜近師儒,故令奭等入侍。 帝在經筵,或左右瞻矚,則奭拱默以俟。 每講,體貌必莊,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覆規諷,帝為竦然改聽。 壬午,以尚書右丞張知白為樞密副使。 國子監舊制皆用近臣及宿儒典領,以後頗任貴遊子弟之初仕者,與管庫資序略均。 壬辰,始命馮元同判國子監,仍詔自今毋得差補廕京朝官。 是月,吐蕃李立遵來附。 十二月,辛丑,高麗王詢卒,其子欽遣使告于遼,遼主即命使冊欽為高麗國王。 甲辰,詔輔臣崇政殿西廡觀孫奭講《論語》;既而帝親書唐賢詩以分賜焉。 自是每詔輔臣至經筵,多以禦書賜之。 京城谷價翔貴,戊申,出常平倉米賤糶以濟民。 丁卯,詔:「應典賣田產影占徭役者,聽人告,以所隱田三之一予之。 」 加馮拯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王曾集賢殿大學士。 自是上相必加昭文、監史,次相加集賢。 若上相罷免,則以次而升。 如除三相,則分監修國史于次相雲。 是歲,遼放進士張漸等四十七人。 續資治通鑒●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六 【宋紀三十六】 起昭陽大淵獻正月,盡柔兆攝提格三月,凡三年有奇。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天聖元年遼太平三年 春,正月,丙寅朔,詔改元。 帝讀詔,號泣者久之,謂左右曰:「朕不忍遽更先帝之號也。 」 遼主如納水。 以耶律藏引為平章事。 庚午,遼初使來賀長寧節。 自建隆以來,吳、蜀、江南、荊湖、南粵、皆號富強,相繼降附,太祖、太宗因其蓄藏,守以恭儉簡易,方是時,天下生齒尚寡,而養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熾,百姓亦各安其生,不為巧偽放侈,故上下給足,府庫羡溢。 承平既久,戶口歲增,兵籍益廣,吏員亦眾,佛、老、塞外,耗蠹中國,縣官之費,數倍昔日,百姓亦稍縱侈,而上下始困于財矣。 權三司使李諮嘗言:「天下賦調有常,今西北寢兵二十年,而邊饋如故,它用浸廣,戍兵雖未可減,其末作浮費非本務者,宜一切裁損,以寬斂厚下。 」鹽鐵判官歙人俞獻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自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 轉運使務刻剝以增其數,歲益一歲,又非時調率、營造,一切費用,皆出於民,是以物價益高,民力積困也。 自天禧以來,日侈一日,又甚于前。 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內,陛下宜與公卿大臣朝夕圖議而救正之。 」帝納其言。 癸未,命御史中丞劉筠、提舉諸司庫務薛貽廓與三司同議裁減冗費。 詔中書、樞密院同議塞滑州決河。 第1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173頁